5783家餐廳僅3家為自營,楊國福赴港IPO前夕再曝食安問題
來源:洞察IPO
?
2022-03-05 09:55:55
“不賣麻辣燙”的“楊國福麻辣燙”也要上市了。
近日,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楊國福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了主板上市招股書,中信建投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經過2021年的“視頻曝光”風波,至今仍被食品安全問題纏身,楊國福集團沖擊“麻辣燙第一股”勝算幾何?
“割”完加盟商
“割”供應商
之所以說楊國福集團“不賣麻辣燙”,還要從它的收入結構說起。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楊國福集團的收入分別為11.82億元、11.14億元及11.6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69億元及2.02億元。
雖然一年收入超10億元,但卻并不是一份份麻辣燙賣出來的,而是靠加盟商們的“貢獻”。
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集團在海內外共有餐廳5783家,其中僅有3家為自營餐廳。
楊國福集團招股書
2021年1-9月,這3家自營餐廳僅產生了582.3萬元收入,往前追溯2020年全年的收入也不過828萬元,僅占當年總收入的0.7%。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報告期內,楊國福集團向加盟商收取的加盟費及系統維護費分別為5841.6萬元、5543.6萬元、3873.8萬元。
楊國福集團招股書
不過加盟費仍不是楊國福集團收入的重點,其占比最大的收入來自銷售貨品。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楊國福集團向加盟商銷售的貨品總計分別為9.77億元、10億元及10.58億元,自產貨品約占三成,轉售來自第三方采購的貨品約占七成。
其中自產貨品主要是楊國福自有四川工廠生產的調味料,向第三方采購的貨品則包括調味料、食材(含常溫食材、凍品食材)、設備、包材以及統一制服和清潔產品等。
從收入結構來看,楊國福集團更像是一家供應鏈公司。
楊國福集團要求加盟商統一向集團購買上述貨品。根據某法律咨詢平臺的信息,2015年曾有加盟商反映由于外購了2種原料而被罰款1萬元。
楊國福集團的話語權之強大還不止于此。
對下游的加盟商,楊國福集團通常要求他們在發貨前付款,在上游的供應商處,楊國福集團還能獲得30天-60天的付款期。
這種占用上下游資金的形式,使楊國福集團現金流十分充裕,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4億元、2.6億元、2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呈現逐年增長,且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均不足一天。
此外,2020年起,楊國福集團開始運營線上訂貨平臺“YGF2.0訂貨APP-福寶模塊”,加盟餐廳從平臺上入駐食材供應商采購特定貨品,楊國福集團向入駐供應商收取線上平臺服務費,2021年1-9月該項服務費收入為273.2萬元。
外包管理不力
食安問題頻發
加盟的形式使“楊國福麻辣燙”得以在短時間內開遍中國,但餐廳網絡的迅速擴張也讓楊國福集團對旗下加盟餐廳的管理越發困難。
不過,楊國福集團似乎也無意對這些加盟商進行強管理。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集團委聘了18家第三方管理伙伴合作管理除上海、四川、海南、西藏和新疆地區外的共計5423家加盟餐廳。
由此,楊國福集團不僅不需要親自經營餐廳,甚至對加盟商的管理都不用親自負責。
管理上的疏漏直接體現在餐廳的經營合規方面,近幾年針對楊國福的投訴和處罰可謂層出不窮。
2018年,有媒體報道,楊國福店內員工在切肉時光腳踩在砧板上,隨后負責人稱該員工為臨時工并已開除處理。
2021年7月,有視頻博主暗訪楊國福麻辣燙門店,發現蒼蠅蚊子落在餐盒上,廚房抹布水池同時洗菜洗鞋,豬肺用作抹布,觸目驚心的衛生情況掀起了巨大的討論。
隨后楊國福麻辣燙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致歉聲明,稱涉事門店已停業整頓,且公司已派工作人員前往監督,同時向門店重申食品安全及標準作業流程。
據《北京商報》報道,2021年7月26日,廣東、上海、河北等11省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排查了轄區內楊國福麻辣燙門店3323家,責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處24件,相當于超過四分之一的楊國福麻辣燙門店都存在問題。
2022年3月2日,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在2月10日-2月24日的餐飲食品安全大檢查工作中,楊國福麻辣燙(北京明榮知味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由于存在未保持食品經營場所環境整潔的問題,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
社交平臺及團購網站上針對楊國福麻辣燙中吃出蟲子、頭發等異物的投訴幾乎沒有中斷過。
而楊國福集團對此的反應呢?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楊國福麻辣燙的投訴有204條,其中僅有37條得到了回復,回復率不到20%。
此前,集團創始人楊國福曾聲稱希望讓消費者吃到麻辣燙也能有榮耀的感覺,想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等。但管理松懈,衛生問題常年未解決,又如何沖擊高端,“對標星巴克”?
一線城市市場飽和
自熱火鍋也有異物
麻辣燙雖然起源于川渝地區,卻經東北改良后火遍了全國。
按商品交易總額之和計算,中國麻辣燙市場由2016年的約人民幣96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約人民幣13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0.5%。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以商品交易總額計算,麻辣燙市場的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約人民幣1973億元,2020年到202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1.5%。
2020年,楊國福集團在一線、二線、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餐廳數量增速分別為-3.2%、3.65%、8%,2021年1-9月的同比增速則分別為3.01%、12.34%、18.77%。
此外,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楊國福集團位于上海的自營餐廳的平均客單價分別為34.3元、32.3元、29.3元。
不難發現,隨著店面數量的不斷增加,楊國福集團在一線城市的增長已經逐漸乏力。
想要維持收入增長,繼續擴張門店數量,下沉市場是不二選擇。
但下沉市場的滲透也并非易事,何況麻辣燙市場本就高度分散,區域性連鎖品牌以及夫妻店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即使是排名第一的楊國福,2020年在國內麻辣燙市場的占有率也僅有4.3%,而緊隨其后的張亮麻辣燙市場占有率約為4%,距離追趕上楊國福不過一步之遙。
招股書顯示,本次發行楊國福集團將用于升級生產設施、加強研發能力以及提升人才培養和維護、拓展餐廳網絡、升級信息技術系統、加強品牌認知度并進一步發展零售業務、加強供應鏈能力、未來潛在戰略擴張機遇等。
其中,零售業務也被楊國福集團歸到了公司的五大戰略之中。
2021年,楊國福集團推出了8種自熱鍋及四種火鍋底料,前三季度共售出3716.3萬元,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不過,據《九派新聞》報道,今年2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曝光楊國福自熱鍋吃出異物,疑似固體發霉物,而楊國福天貓旗艦店的客服回復“這個異物是否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招股書顯示,楊國福集團所有的零售產品均在自有四川工廠進行生產,看來楊國福集團的衛生情況并不能全部歸罪于“臨時工”和加盟商。
近日,上海楊國福企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楊國福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了主板上市招股書,中信建投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經過2021年的“視頻曝光”風波,至今仍被食品安全問題纏身,楊國福集團沖擊“麻辣燙第一股”勝算幾何?
“割”完加盟商
“割”供應商
之所以說楊國福集團“不賣麻辣燙”,還要從它的收入結構說起。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楊國福集團的收入分別為11.82億元、11.14億元及11.6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69億元及2.02億元。
雖然一年收入超10億元,但卻并不是一份份麻辣燙賣出來的,而是靠加盟商們的“貢獻”。
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集團在海內外共有餐廳5783家,其中僅有3家為自營餐廳。
楊國福集團招股書
2021年1-9月,這3家自營餐廳僅產生了582.3萬元收入,往前追溯2020年全年的收入也不過828萬元,僅占當年總收入的0.7%。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報告期內,楊國福集團向加盟商收取的加盟費及系統維護費分別為5841.6萬元、5543.6萬元、3873.8萬元。
楊國福集團招股書
不過加盟費仍不是楊國福集團收入的重點,其占比最大的收入來自銷售貨品。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楊國福集團向加盟商銷售的貨品總計分別為9.77億元、10億元及10.58億元,自產貨品約占三成,轉售來自第三方采購的貨品約占七成。
其中自產貨品主要是楊國福自有四川工廠生產的調味料,向第三方采購的貨品則包括調味料、食材(含常溫食材、凍品食材)、設備、包材以及統一制服和清潔產品等。
從收入結構來看,楊國福集團更像是一家供應鏈公司。
楊國福集團要求加盟商統一向集團購買上述貨品。根據某法律咨詢平臺的信息,2015年曾有加盟商反映由于外購了2種原料而被罰款1萬元。
楊國福集團的話語權之強大還不止于此。
對下游的加盟商,楊國福集團通常要求他們在發貨前付款,在上游的供應商處,楊國福集團還能獲得30天-60天的付款期。
這種占用上下游資金的形式,使楊國福集團現金流十分充裕,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4億元、2.6億元、2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呈現逐年增長,且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均不足一天。
此外,2020年起,楊國福集團開始運營線上訂貨平臺“YGF2.0訂貨APP-福寶模塊”,加盟餐廳從平臺上入駐食材供應商采購特定貨品,楊國福集團向入駐供應商收取線上平臺服務費,2021年1-9月該項服務費收入為273.2萬元。
外包管理不力
食安問題頻發
加盟的形式使“楊國福麻辣燙”得以在短時間內開遍中國,但餐廳網絡的迅速擴張也讓楊國福集團對旗下加盟餐廳的管理越發困難。
不過,楊國福集團似乎也無意對這些加盟商進行強管理。截至2021年9月30日,楊國福集團委聘了18家第三方管理伙伴合作管理除上海、四川、海南、西藏和新疆地區外的共計5423家加盟餐廳。
由此,楊國福集團不僅不需要親自經營餐廳,甚至對加盟商的管理都不用親自負責。
管理上的疏漏直接體現在餐廳的經營合規方面,近幾年針對楊國福的投訴和處罰可謂層出不窮。
2018年,有媒體報道,楊國福店內員工在切肉時光腳踩在砧板上,隨后負責人稱該員工為臨時工并已開除處理。
2021年7月,有視頻博主暗訪楊國福麻辣燙門店,發現蒼蠅蚊子落在餐盒上,廚房抹布水池同時洗菜洗鞋,豬肺用作抹布,觸目驚心的衛生情況掀起了巨大的討論。
隨后楊國福麻辣燙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致歉聲明,稱涉事門店已停業整頓,且公司已派工作人員前往監督,同時向門店重申食品安全及標準作業流程。
據《北京商報》報道,2021年7月26日,廣東、上海、河北等11省市場監管部門全面排查了轄區內楊國福麻辣燙門店3323家,責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處24件,相當于超過四分之一的楊國福麻辣燙門店都存在問題。
2022年3月2日,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在2月10日-2月24日的餐飲食品安全大檢查工作中,楊國福麻辣燙(北京明榮知味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由于存在未保持食品經營場所環境整潔的問題,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
社交平臺及團購網站上針對楊國福麻辣燙中吃出蟲子、頭發等異物的投訴幾乎沒有中斷過。
而楊國福集團對此的反應呢?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楊國福麻辣燙的投訴有204條,其中僅有37條得到了回復,回復率不到20%。
此前,集團創始人楊國福曾聲稱希望讓消費者吃到麻辣燙也能有榮耀的感覺,想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等。但管理松懈,衛生問題常年未解決,又如何沖擊高端,“對標星巴克”?
一線城市市場飽和
自熱火鍋也有異物
麻辣燙雖然起源于川渝地區,卻經東北改良后火遍了全國。
按商品交易總額之和計算,中國麻辣燙市場由2016年的約人民幣96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約人民幣13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0.5%。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以商品交易總額計算,麻辣燙市場的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約人民幣1973億元,2020年到202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1.5%。
2020年,楊國福集團在一線、二線、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餐廳數量增速分別為-3.2%、3.65%、8%,2021年1-9月的同比增速則分別為3.01%、12.34%、18.77%。
此外,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9月,楊國福集團位于上海的自營餐廳的平均客單價分別為34.3元、32.3元、29.3元。
不難發現,隨著店面數量的不斷增加,楊國福集團在一線城市的增長已經逐漸乏力。
想要維持收入增長,繼續擴張門店數量,下沉市場是不二選擇。
但下沉市場的滲透也并非易事,何況麻辣燙市場本就高度分散,區域性連鎖品牌以及夫妻店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即使是排名第一的楊國福,2020年在國內麻辣燙市場的占有率也僅有4.3%,而緊隨其后的張亮麻辣燙市場占有率約為4%,距離追趕上楊國福不過一步之遙。
招股書顯示,本次發行楊國福集團將用于升級生產設施、加強研發能力以及提升人才培養和維護、拓展餐廳網絡、升級信息技術系統、加強品牌認知度并進一步發展零售業務、加強供應鏈能力、未來潛在戰略擴張機遇等。
其中,零售業務也被楊國福集團歸到了公司的五大戰略之中。
2021年,楊國福集團推出了8種自熱鍋及四種火鍋底料,前三季度共售出3716.3萬元,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不過,據《九派新聞》報道,今年2月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曝光楊國福自熱鍋吃出異物,疑似固體發霉物,而楊國福天貓旗艦店的客服回復“這個異物是否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招股書顯示,楊國福集團所有的零售產品均在自有四川工廠進行生產,看來楊國福集團的衛生情況并不能全部歸罪于“臨時工”和加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