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20多位熱心老人送出千余溫暖坐墊
核心提示:3月7日,晚報以《尋找6路車送坐墊的老人》為題,報道兩位老人為公交車送坐墊的事。
3月8日,公交車司機張亞麗給記者打來電話興奮地說:“兩位老人我們找到了!”
隨后記者與她們取得了聯系,了解到這件事其實是一群人在做……
多人默默付出
“孩子,不用采訪我,做這些事不光我們倆,我們有20多人一起做坐墊,就是想讓坐車的人暖和點,別的啥想法都沒有。”都阿姨說。
為了走近這群有愛的群體,3月9日14時許,記者來到讓胡路區龍新小區,看到了令人感動的場景、聽到了打動人心的話語。
60平方米的房間里,都阿姨和10多位阿姨正在飛針走線,床上、地上、桌上,擺滿了做好的、沒做好的坐墊以及布料、泡沫等材料。
都阿姨名叫都桂蘭,今年72歲。她說:“大家在一起做一件事,做完了心里特別滿足。”
最年長的81歲
房子的主人是姜本玉老人。
都阿姨指著姜阿姨說:“當天,我們倆一起送的坐墊,她一個人住,就把大家召集在家里做坐墊,屋里到處都是碎布頭,可她從來不在乎。”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現場的10多位阿姨只是這個團體當中的一部分。她們當中,有明園小區的、有龍新小區的、有喇嘛甸的,還有東風新村的,最小的60歲,最年長的已經81歲。
“剛開始,我和采油三廠的一位姐姐一起做坐墊,那都是兩年前的事了。后來一個傳一個,由幾個人發展到20多人,每天就像上班一樣,按點來,按點走。只有材料不全時才會放一天假,家里人都說我們比上班時還忙。”聽了都阿姨的話,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坐墊材料自籌
“布料、海綿都是哪兒來的呀?”記者問。
“這些材料,都是我們自己家不用的被罩、床單、窗簾、泡沫、海綿。用完了大家就自掏腰包買,你看看,這些都是新買的。”姜阿姨說。
“都靠手工縫嗎?”記者問。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手工縫,后來我認識了在被服廠工作的小代,她聽說我們一大群人在做愛心坐墊,就對我說:‘阿姨,你把裁好的布給我,我用機器縫,縫完了,讓我老公送到姜阿姨家。多好的孩子啊!’”都阿姨越說越激動,采訪時她握著記者的手說:“咱們大慶,好人可真多啊!”
呼吁市民支持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因為材料供應不及時,老人們有時會出現停工的情況。
“現在,我們已經為很多個公交車送去坐墊,但仍然還有沒送到的線路,所以心里特別著急。”都阿姨介紹,材料夠的時候,一天能做五六十個,缺材料時只能少做或者不做。
“天剛剛暖和,看到有的坐公交車的孩子,穿得特別少,露著腳脖,真擔心他們受涼。”
“我們老了,不能為社會做什么貢獻了,所以就想發揮余熱,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奉獻一份愛心。”
“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這個行列中,家里不用的、不喜歡的舊窗簾、被罩、床單,都是做坐墊的好材料,我們現在已經送出1000余個坐墊了。”
采訪時老人們表示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她們的團體。
在此晚報呼吁:如果您家有不用的材料,可以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