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觀點:華發股份利潤下滑,深陷“明股實債”,償債風險尚存
數據的差距讓華發股份深陷“明股實債”輿論,而少數股東損益的走高無疑也是使得歸母凈利潤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網絡
在去年行業下行的背景下,不少房企的表現都差強人意,即便是作為國企的華發股份,為了保住千億的規模,也不得不犧牲利潤,得了個增收不增利的結果。
而其下滑的利潤,也多被業內詬病。
相比費用成本增加而侵蝕了利潤空間的原因,華發股份的歸母凈利潤減少很大程度是因為頻繁的合作開發導致權益占比降低,少數股東權益飆升。
這表示,少數股東分走了不少的利潤,但要注意的是,少數股東分到的利潤和少數股東權益占比并不一致,且差距較大,這也使得公司深陷“明股實債”之嫌。
除此之外,華發股份雖然仍保持三道紅線綠檔,但仍存償債的風險,且其擔保額度較高,并不符合融資擔保要求。
整體來看,華發股份雖然保住了千億規模,但情況似乎并不如表面上那么輕松。
【增收不增利,保規模放棄利潤?】
不久前,華發股份發布了2022年的年報。
據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收591.8億元,同比增加15.5%;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25.8億元,同比下降19.3%。
無疑,華發股份處于增收不增利的處境。
不僅如此,對于華發股份來說,其員工在職總人數、土地儲備數量、毛利率及凈利率均為近3年來最低。
其中,公司在職員工的數量在2022年減少了561人。
在行業下行的期間,華發股份也減少了拿地,土地儲備數量隨之下降。
而華發股份的毛利率也有較大波動,從2021年的25.8%下滑至如今的20.18%,銷售凈利率也從2021年的9.13%下滑至7.98%,這無疑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現下滑。
華發股份對此表示:地產行業毛利下降是大環境下的行業發展趨勢,土地價格、建筑材料、人工勞務等成本近年來都在上升,壓縮了利潤空間,行業利潤持續受限。
過去一年,房企確實不好過。
在2022年行業寒冬的影響下,不少房企的規模和收入都受到較大的影響,幾乎都處于下滑的態勢中,畢竟對于不少房企來說,已經到了要保住生存線的地步。
這一年,房地產行業發展受挫,規模超千億的房企減少了一半,僅剩下20家。
相較而言,華發股份保住了自己的規模沒有掉下千億門檻,其去年實現銷售1202.41億元。
不過,在保住規模的同時,其利潤卻頻被詬病。
畢竟,銷售在千億規模,利潤卻不斷下滑,這無疑是讓人無法理解的。
華發股份曾對這種情況解釋稱,主要受項目權益比例下降影響。
如果這一解釋結合華發股份給出的數據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公司的利潤下滑和其為了保住營收規模而選擇了合作開發模式有關。
【“明股實債”現象加劇】
從財報的數據可以看出,華發股份的總營業成本有了較大的增長,448.97億元上升至546.89億元,上漲了21.81%。
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及研發費用分別增長20.10%、15.12%、36.42%。
成本費用支出的增幅無疑是對利潤空間造成了擠壓。
但真正使得歸母凈利潤減少的,卻是少數股東權益的增加。
眾所周知,合作開發在能保住規模和分散風險的同時,也會使得公司的項目權益占比出現下降,而其土儲權益率確實從2018年的75%下滑至47%。
這種情況下,華發股份的少數股東權益攀升,而所有者股東權益也不斷下滑。
財報顯示,去年華發股份的股東權益合計1094億元,其中少數股東權益為897.1億元,較上期進一步增長19.50%,而歸屬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僅為197.43億元。
這表示,按權益占比,公司2022年凈利潤中有八成的收益要歸于少數股東。
往前來看,2017-2021年,華發股份少數股東權益占總權益的比重分別為52.49%、53.79%、54.25%、66.88%、78.29%。各年的少數股東權益占比也不低。
如果按照權益占比,那么一半以上的利潤都要被少數股東拿走,華發股份忙忙碌碌一年,最后幾乎只得到了利潤的五分之一。
不過,實際上,華發股份的少數股東卻并未能分到這么多錢。
從少數股東損益的數據來看,其占凈利潤的占比分別為9.24%、4.87%、16.05%、36.35%、31.68%、45.45%,和上面的少數股東權益占比差距較大。
僅以2022年的數據對比,華發股份少數股東權益占總權益82%,但卻僅分得45.45%的利潤,有近40%的差距。
這一點也讓華發股份備受存在“明股實債”的猜忌,2021年5月上交所向華發股份發出問詢函,要求說明少數股東權益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
數據的差距讓華發股份深陷“明股實債”輿論,而少數股東損益的走高無疑也是使得歸母凈利潤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仍存償債風險,擔保額度較高】
就在利潤走低的情況下,華發股份的現金流或也處于緊張狀態。
從三道紅線來看,華發股份依舊穩居綠檔。
但債務規模卻有所增加。
數據顯示,華發股份的總債務規模同比增長13.15%,達到2932.42億元。
其中三分之一是非流動負債有1194.79億元,非流動負債中有825.84億元是長期借款。
剩下三分之二是流動負債有1737.63億元。
這部分里面,短債規模并不高,短期借款減少了96.61%,為0.35億元;應付票據減少了44.79%為7.2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增加了14.13%為253.70億元,合計短債規模261.34億元。
同期,華發股份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525.36億元,足以覆蓋短債規模。
但是,華發股份尚有333.03億元的經營性負債,也就是應付賬款,如果加上這一項目,那么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就覆蓋不了了。
也就是說,華發股份仍存一定的償債風險。
與此同時,公司的擔保額度較高也使得其風險劇增。
到去年末,華發股份及子公司合計對外擔保余額高達1,084.15億元,其中對子公司的擔保余額為956.4億元,對聯合營公司的擔保余額為127.75億元。
截至今年3月19日,華發股份及子公司對外擔保總額為1122.45億元,占華發股份2022年經審計凈資產的568.54%。
這樣的擔保額度占比并不低。
要知道,2月份河南省國資委、四川省國資委均發文要求,企業原則上總融資擔保規模不得超過集團合并凈資產的50%。
所以華發股份的擔保規模如何達標就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