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齊獲晉升 85后進入中國足球國際級裁判陣容
按照國際足聯的要求,各會員協會應于每年9月至10月向FIFA提交下一年度國際級裁判員(包括國際級助理裁判員)人選推薦名單,隨后于新年年初公布最終人選。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今年10月,中國足協提交了2022年度本協會推薦的國際級裁判員名單。相比于2021年度推薦名單,新名單出現變化。具體來說,國際足聯依然按照“7(裁判員)+9(助理裁判員)”的標準確定2022年度中國足協在冊國際級裁判員的配額。但7名被推薦的候選國際級裁判員中,有6人為國際足聯認證的2021年度國際級裁判員,他們分別是馬寧、傅明、張雷、沈寅豪、王迪、金京元。2019、2020年度國際級裁判員李海新則被唐順齊取代。
由中國足協推薦的2022年度國際級助理裁判員名單出現兩個人選的調整。資深國際級助理裁判員宋祥云以及相對年輕的楊洋分別因為年滿45歲、本賽季未有中超執法經歷被中國足協申請撤銷國際級資格,被新近推薦的兩人分別是現年32歲的羅政以及35歲的湯朝。
算上此次推薦,中國足協已連續6年調整國際級裁判員(含國際級助理裁判員)的推薦人選。在此過程中,“亞足聯精英裁判”這個概念成為影響推薦結果的核心要素。數據顯示,隨著近年來中國足球與國際足壇接軌愈加密切,中國足協有關裁判員的遴選與指派工作更趨“國際潮流”,一批批年輕有潛質的裁判員相繼在各級國內職業聯賽、杯賽中涌現。很顯然,中國足協格外注重通過完善裁判工作,為中國足球爭取更多利益。
中國足協在冊
國際級裁判員趨年輕化
伴隨著越來越多本土年輕裁判受到重用,中國足協在冊國際級裁判員的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國際級裁判員總體趨于年輕化。比如金京元今年年初晉升為國際級裁判員時年僅31歲。今年下半年受到推薦的唐順齊與兩位國際級助理裁判員候選羅政、湯朝均為“85后”。這客觀上滿足了亞足聯有關“初次申報國際級裁判員者年齡不得超過35歲”的硬性要求。
事實上,在2021年度中國足協在冊7名國際級裁判員中,除李海新外,其余6人都曾在不同時期躋身亞足聯精英裁判或候選精英裁判陣營。按照慣例,只有進入精英陣營的國際級裁判員才有機會獲得亞足聯指派,參與諸如世預賽亞洲區40強賽和12強賽、亞洲杯、亞青賽、亞少賽、亞冠聯賽這類重大國際賽事的執法工作。未能進入該陣營者,即便被相關會員協會推薦為國際級裁判員,也很難獲得執法國際比賽的機會,哪怕是國際熱身賽的執法機會都很難獲得。
以同時于2019年晉升為國際級裁判員的王競、李海新為例,兩人此前雖曾在國內執法過部分國際邀請賽,但至今未能獲得赴境外執法重大國際比賽的機會。由于王競、李海新首次晉升為國際級裁判員時已雙雙年滿38歲,因此不可能具備躋身亞足聯精英裁判陣營的資格,所以中國足協分別推薦金京元、唐順齊,與前兩者執法表現或者能力無關,更多以后兩者年齡因素為取舍依據。
客觀地說,李海新過去兩年在國內賽場的執法表現非常出色。截至中超聯賽第19輪開賽,李海新作為主裁已累計執法過13場本賽季中超比賽,比國際級裁判員張雷本季主哨的中超場次還多2場,是目前為止全季執法中超場次最多的裁判員。但考慮到本土裁判員面臨“國際競爭”,中國足協又不得不忍痛割愛。
當然,作為上賽季中超執法舞臺的“新人”,唐順齊在過去兩個賽季各類國內職業序列賽事的執法中表現不俗。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累計執法過11場本賽季中超比賽。由此不難看出,職業聯賽裁判管理部門對于他的能力和執法表現比較認可。
年輕裁判“異軍突起”
與足壇特殊環境有關
以唐順齊、湯朝為代表的年輕裁判之所以“異軍突起”,實際與近兩個賽季中國職業足壇的特殊環境有關。受疫情影響,中國足協從上賽季開始大幅降低了外籍裁判員的聘用力度,至本賽季,“洋哨”已經徹底從國內職業賽場中消失。此外,受疫情及國家隊備戰并參加世預賽影響,中超等賽事的賽程空前緊湊,對本土裁判員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執法要求。廣大本土裁判員在承受壓力的同時,經歷了嚴峻考驗,這非常有益于廣大年輕本土裁判員的迅速成長。
今年,以馬寧、傅明、沈寅豪、曹奕、施翔為代表的中國足協在冊國際級裁判員(后兩者為國際級助理裁判員)分別獲得亞足聯指派,參與亞冠聯賽、卡塔爾世預賽40強賽與12強賽部分重大比賽的執法工作,傅明還參與了東京奧運會足球賽的執法工作,且表現均獲得各方好評。馬寧、傅明等人甚至有望躋身卡塔爾世界杯決賽階段執法陣營。這樣一個結果實際構成了對本土年輕裁判員的鞭策。中國足協連年調整國際級裁判員推薦人選,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盤活本土裁判員間的內部競爭,進一步優化本土裁判員執法水平。(記者 肖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