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依安縣:深化農村黨建“三項活動” 助力鄉村振興
為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齊齊哈爾依安縣持續開展“有事找書記”“村情民意懇談會”“四領四創”農村黨建“三項活動”,在化解矛盾、促進鄉村治理、產業興旺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堅實保障。
陽春鄉“有事找書記”事項處理匯報會現場(依安縣委組織部供圖)
“有事找書記”,當好群眾“主心骨”
為解決群眾煩心事、鬧心事、操心事,真正把問題解決在基層一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依安縣通過開展“有事找書記”活動強化黨組織書記主體責任,牢固樹立為民服務意識。陽春鄉創新將“有事找書記”與“吹哨報到”、基層網格治理相結合,創建十戶聯保長、網格長、村黨組織書記、鄉黨委書記四級聯動、上下貫通的群眾自治新模式。變“等哨”為主動“尋哨”,多渠道公開鄉村黨組織書記聯系方式,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靈活應用線上線下信息收集方式,采取“首問負責制”專人辦理跟蹤。以馬上辦、及時辦、限時辦與建臺賬、月匯報相結合的方式督導問效,提高辦結時效和辦結率,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疑難事不出鄉、復雜事不出縣”。通過“有事找書記”平臺,陽春鄉年均化解村民民政救助、土地糾紛、交通出行、疫情防控等方面問題400余件,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幸福村土地規模經營種植懇談會現場(依安縣委組織部供圖)
“村情民意懇談會”,架起干群“連心橋”
2021年,依安縣以“生態縣、有機糧、建設高端食材供應大廚房”為目標,成功引進了北緯四十七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集群,計劃2022年8月投產年產四億穗鮮食玉米的有機食品加工廠,并采取“龍頭企業+規模經營+托管+分紅”的模式,進行50萬畝有機土地轉換。為保證有機轉換工作順利進行,鄉村干部把“村情民意懇談會”作為重要抓手,把“村情民意懇談會”從普普通通“嘮家常”變成生態保護“有機大課堂”。先鋒鄉創新懇談會召開方式,通過“集中談”“炕頭談”“線上談”等引導農民群眾既算好“經濟賬”也算好“生態賬”,全力破解群眾對規模經營參與度不高、對二次分紅心有疑慮、“小大戶”壟斷部分地源等難點問題,通過耐心細致、入情入理的答疑解惑,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贏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保證了該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考慮脫貧戶持續增收問題,通過召開“村情民意懇談會”商討置換地塊,全縣脫貧戶的14.2萬畝土地全部實現規模經營,人均年可增收1020元。
肉牛養殖場(依安縣委組織部供圖)
“四領四創”,念好產業“致富經”
黨委領航創產業。鄉鎮黨委聚焦土地托管后釋放出的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根據實際逐村謀劃發展思路。通過在鄉村能人中挖潛培育、在縣內外人才中引進落戶、在現有經營主體中引導提升等途徑,依托北緯四十七綠色有機食品公司種植基地建設,深挖關聯產業,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庭院經濟”、創辦小微企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等,著力謀劃好“一村一品”的發展。支部領路創品業。充分運用“支部+”思維模式,通過走專業發展的路子,紅星鄉紅旗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大力發展棚室經濟,發展蔬菜種植的農戶由原來的120戶發展到現在的420戶,戶均至少年增收1萬元,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黨員領頭創實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鼓勵支持黨員帶頭創業。中心鎮興勝村黨員王春飛領頭創辦金晟肉牛養殖公司,推進集中養殖、集中防疫、人員集中培訓、糞污集中處理的“四個集中”模式,帶動150名脫貧戶和周邊群眾就業,全年畜牧產值突破1000萬元。新型經營主體和經紀人領跑創家業。根據新型經營主體與經紀人的從業特點,進行編組分類,從創辦雜糧收購、牲畜販運、瓜菜銷售等家業上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新屯鄉太民村村民任延輝摸準“互聯網+電商”的門路,創辦“村農食品”和“民創電子商務”公司,自建有機種植基地。精選原料生產“生態雜糧包”“養生豆漿料包”等系列健康營養產品,通過直播帶貨、電商網站銷售、對接商超等方式,年銷售額達200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