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精選!微眾銀行被曝“白嫖”個人信息 有銀行已吃下千萬級罰單
近日,微眾銀行被曝誘導用戶注冊,“白嫖”個人信息。據報道,有微信用戶在朋友圈刷到微眾銀行的廣告,在最高可獲得50萬元貸款的廣告吸引下,完成了采集人臉,短信驗證等一系列操作后,最后卻被告知暫無額度。
即便是資質良好,從未有過逾期記錄,沒有用過花唄、白條等消費產品,名下有房(無房貸)的用戶在微眾銀行上提交了個人信息后也免不了吃“閉門羹”。這讓用戶感覺個人信息被微眾銀行“白嫖”了。
實際上,微眾銀行是“白嫖”個人信息的“慣犯”。早在2018年,微眾銀行就被曝光過未經同意查詢個人征信的事件,據《中科財經》報道,微眾銀行在用戶沒有貸款需求,也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查詢個人征信,因此在個人征信報告上留下違法查詢記錄,影響了個人買房貸款。
(資料圖)
時至今日,有關微眾銀行違規查詢個人征信的投訴依然居高不下。2022年9月28日,有用戶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投訴稱,其在沒有任何銀行貸款,也沒有授權的情況下,被微眾銀行以貸款審批為由查詢個人的征信記錄,但自始至終他都未與微眾銀行有過貸款來往。
由此在個人征信報告上留下被微眾銀行以貸款審批為由查詢卻沒有放款的紀錄,其他銀行查詢到這一記錄后認為可能存在不良記錄而導致,嚴重影響到個人的征信記錄。
類似的投訴信息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不在少數,10月7日,還有用戶投訴稱,自己從來沒有跟微眾銀行提供過工作單位,不知道微眾銀行通過什么手段收集到本人的個人信息……
我國《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向征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并約定用途,征信機構不得違反前款規定提供個人信息。另據《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商業銀行查詢個人信用報告須是在審核個人貸款申請、個人貸記卡、準貸記卡申請、審核個人作為擔保人以及對已發放的個人信貸進行貸后風險管理等情形下。
據業內人士介紹,銀行只有在用戶授權(紙質或者電子版)的情況下,才能查詢個人征信信息,未經用戶授權查詢個人征信屬于侵犯了個人隱私。銀行如果是因為貸后管理查詢個人征信,并無影響。但若是以貸款審批為由查詢征信報告,則會對個人征信產生負面影響,進一步用戶辦理個人貸款。
從投訴的內容來看,微眾銀行被投訴的多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貸款審批理由查詢個人征信報告,顯然涉嫌侵犯個人隱私。
個人信息泄露也為暴力催收、虛假貸款埋下了“伏筆”,在黑貓投訴上,有關微眾銀行的投訴高達8228條,其中大量投訴指向了暴力催收、爆通訊錄、騷擾恐嚇等。另外還有因為個人信息泄露莫名“被貸款”的。
10月7日,有用戶投訴稱,微眾銀行旗下奇妙能借產品私自修改銀行卡號,凍結借款資金,并要求繳納一萬元解凍資金,并且在未到款項的情況下簽訂虛假合約要求還款。
近年來,銀行員工利用工作便利,違反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通過販賣客戶信息獲取私利的行為時有發生。
2022年3月,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一則判決文書顯示,本溪銀行員工李某利用職務之便,查詢公民個人征信報告,并將查詢后的征信報告以每份300元至350元不等的價格出售,累計出售個人征信報告915份,非法獲利人民幣232250元,最終李某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銀行采集查詢客戶信用信息已成為央行、銀保監會重點監管的內容之一。今年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超20家銀行因為在客戶信息安全保護方面存在違規行為收到罰單,其中不乏百萬、千萬級罰單。
今年1月份,東亞銀行(中國)因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被罰款1674萬元;網商銀行因為違反征信管理相關規定等被給予警告,并處以罰款2236.5萬元,渣打銀行同樣因為違反信用信息查詢相關管理規定,被罰款230萬元。6月份,廣州農商行因違法征信管理規定等六項行為被罰232.9萬元,8月份,哈爾濱銀行因違反征信管理相關規定,被罰款1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