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科技增速之痛 “掃地茅”的獨立戰、信心戰
來源:銠財
?
2022-03-16 19:57:44
“掃地茅”泡沫,要擠到啥時候?
截至3月16日收盤,石頭科技股價485元,相較開年的813元,縮水四成。相比2021年6月的1492元高點,縮水超六成。
盡管上市之初,創始人昌敬曾表明心聲:“我們要看淡上市,忘記股價。”只是看看雷軍的減持“補刀”,市場能淡定多少?
01
凈利增速5年新低
“掃地茅”怎么了
LAOCAI
當然,股價起伏本是常態。
一切,基本面說話:2021年業績快報顯示,石頭科技全年營收58.37億元,同比增長28.84%;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14.02億元,同比增長2.4%;扣非后利潤11.89億元,同比減少1.52%。
這是一份低于預期的成績單,瑞銀證券等券商曾預測其2021年凈利將達15億元。
拉長維度,2017至2020年,石頭科技歸母凈利增速分別為696.05%、359.11%、154.52%、74.92%,增速持續大滑。2021年降至2.4%,幾乎陷入停滯,創五年新低。扣非后利潤更出現罕見負增。
如此變臉,顯然顛覆了“掃地茅”人設。
石頭科技解釋稱,因受外部因素影響,全球運力緊張,集裝箱滯港、船舶跳港、運輸周期不暢的意外狀況頻現,對公司收入增長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公司下半年加大研發、銷售費用支出,在國內市場推出高端口碑品牌并積極促銷,取得良好市場反饋,讓公司營收保持增長。
然2020年,石頭科技境外營收同比增長221.33%,達到18.68億元,占總收入比例超4成。2021上半年,境外收入12.55億,同比增長124.14%。
競品對比看,2020年,石頭科技境外收入占營收比41.24%;同期科沃斯境外收入33.79億元,占營收比46.71%,2021年預計歸母凈利約20億元,同比增速210%以上;扣非凈利18.5億到19億,同比增幅約250%。
同樣的營商環境,相似的海外收入占比,為啥科沃斯依然凈利大增呢?
02
增長瓶頸效率深思
LAOCAI
還是自身內部找原因。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科沃斯在掃地機器人線上市場零售份額高居首位,占比47.6%,超過第二云鯨(17.13%)、石頭科技(11.31%)總和。
要知道,作為小家電新寵,掃地機器人的銷售收入9成來自線上。2020年,科沃斯市占率為以41%,小米、石頭科技、云鯨分別以16%、11%、11%緊隨其后;線下渠道因科沃斯布局較早,市占率更超80%。
不難發現,科沃斯優勢仍在加大、云鯨也實現反超。相比之下,石頭科技增長頗有些瓶頸感。
梳理石頭科技一路成長,依托小米生態鏈在流量、用戶、渠道等方面的多重加持快速發展,雖獨立性飽受詬病,但創新性常被推崇。
然后浪云鯨的崛起帶來冷思。首款產品2019年面世,不同于石頭科技以代工廠起家,其主打自有品牌,瞄準智能化掃拖一體市場,迅速成為細分賽道領軍者,銷量口碑雙升,甚至2021年市占率超過了石頭科技。
是否有些大意失荊州呢?
創始人昌敬曾感嘆“如果我把東西做出來之后,后面有一堆人等著復制我的產品怎么辦?”
那么,企業競爭護城河多深?
好在也有可喜變化。2021年前三季,石頭科技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分別為5.13億元、3.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21%、80.07%。后者增速更強,值得肯定點贊。占總營收比8.13%。遠高于國家高新企業認證基準線3%。
的確,“做全球口碑最好的產品”不是說說而已。
2013-2018年,國內掃地機器人銷售額年復合增長率58.66%,遠超其他品類。2020年疫情催化再次飛起。但這個小家電新頂流槽點也扎眼,不少產品并沒大眾想象得那樣“智能”,時常因“懟桌腿”“劃地板”等智障行為被吐槽。
中國家電網調查顯示,僅有32.2%的人表示用過掃地機器人、并將一直用下去;另有18.7%表示曾用過,但出于各種原因現在不使用了。《2021年掃地機器人市場發展白皮書》指出,2020年國內掃地機器人市場銷量不到600萬臺,吸塵器零售銷量2118.55萬臺(據智研咨詢數據),中怡康數據顯示,掃地機器人在城鎮家庭的滲透率不足8%。
顯然,行業品質體驗、創新體驗還需加把勁,石頭科技加快研投有長遠眼光。
只是無論增加研發還是銷售投入,效果、效率還需觀察。
2021年28.8%的營收增速看似不錯,也與2020年可比基數較低有關:僅同比增長7.74%。2017-2019年,營收增速分別為511%、172.7%和37.8%,呈持續下滑之態。
03
減持煩惱
獨立戰、信心戰怎么打?
LAOCAI
增速王牌丟掉,自然不利市場信心。
業績預告同日,石頭科技公告稱,包括天津金米投資合伙企業在內的眾股東及董監高計劃減持不超10.75%的公司股份。以當日股價估算,此次擬減持市值近50億元。
具體看,天津金米投資、石頭時代、萬云鵬、王璇、孫佳等擬進行減持。根據企查查,金米投資背后實控人為雷軍,石頭時代為石頭科技的員工持股平臺,萬云鵬、王璇、孫佳為公司董監高。減持理由均為自身資金需要。
看看減持主體,投資者怎能不犯些嘀咕,是否股價虛高?發展信心不足?成長空間有限?
曾幾何時,石頭科技與小米的關系可謂“蜜里調油”。可以說,石頭科技短短6年就實現上市,小米品牌、渠道、流量、供應鏈上的多維支持功不可沒。
石頭科技登陸科創板當天,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社交平臺感嘆:“石頭科技上市,再次印證了小米生態鏈模式的成功”。
那么,上述減持對石頭科技、小米意味著什么呢?
發問不算苛求。2021年2月,石頭科技迎來300億元巨額解禁,包括順為資本和石頭多位董監高在內的10名股東減持11.1%,涉及市值超70億元。2021年二季度持股基金640家,2021年三季度末跌至38家。“掃地茅”不香了嗎?
2021年第二季,金米投資減持133.33萬股,套現16.5億元。換言之,雷軍已是二次減持。
細觀,兩者罅隙其實一直存在。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小米模式”以性價比為核心,小米曾承諾“硬件毛利率不高于5%”,這對生態鏈企業、尤其科技企業來說,就是一副毛利“枷鎖”。長遠看,作為一個獨立品牌、一家上市公司,石頭科技如果一直依附小米、獨立性受責難,也無益后續發展,注定要走一條獨立新路,無疑新生。
所言不虛。2019上半年,石頭科技綜合毛利率32.5%,在同行業中基本處在落后水平,其中小米產品毛利率僅14%。
2017年起,石頭科技相繼推出自有品牌“石頭”和“小瓦”掃地機器人,開始和米家掃地機器人正面競爭,這被不少輿論視為“去小米化”的重要動作。
2020年7月,石頭科技一份股權激勵方案顯示,業績考核標準包括提升自有品牌銷量。
根據招股書,從2016年~2019年,石頭科技與小米集團的關聯交易額占比從100%下降至43.01%。2017年~2020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的銷售額占比分別為9.63%、51.08%、66.41%、90.72%。
最明顯好處是毛利率提升。毛利率由2016年的19.21%增至2020年的51.32%。
當然,失去了小米的流量大腿,也讓石頭科技的銷售成本逐漸增加。2020年公司銷售費6.2億元,同比激增75.2%,銷售費用率較2019年提升5.3個百分點至13.7%。2021前三季,銷售費5.13億元,同比增長39.21%;第三季達2.22億元,同比增長68.34%。增速遠高于營收增速。
行業分析師郝瑞表示,“去小米化”意味著石頭科技要把小米幫它趟過的路,重新自己再走一遍。這種情況無疑再塑再造、甚至或比創業開局更難。
2021年初,石頭科技CEO昌敬曾公開回應“去小米化”傳言,稱石頭科技沒有這么說過。并表示所謂的“去小米化”是表象,本質上是先通過小米活下來,然后尋求獨立發展。類似極米、華米都是這種發展思路。
拋開“去小米化”是與非,獨立發展總是好的。
只是,生產環節仍沒擺脫對代工廠欣旺達的依賴,后者與小米關系密切。
招股書與財報顯示,石頭科技并無自建生產基地,旗下所有產品全部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產。其中欣旺達是石頭科技最核心的委托加工廠商之一,一度占委托加工采購總額的100%。
獨立性有多少?品控、風控、核心把控力又如何?
瀏覽黑貓投訴,60條投訴真心不算多,但相應的質量問題、維修糾紛等,仍值其警惕深思。
04
護城河與新故事
LAOCAI
“掃地茅”不乏陣痛,勿怪市場用腳投票。
好消息是,依然有不少看好聲音。2022年以來,國金證券、光大證券、申萬宏源等多家券商分別對石頭科技給出買入、增持等評級。
客觀而言,牽絆隱憂之外,石頭科技也配得上這份期許。
能從一眾對手中脫穎而出、及時行業前三,必然有功力打底。
石頭之前,市面上大部分掃地機器人并不能路徑規劃,以隨機碰撞的導航方式走遍全屋,重復掃、清掃時長、巨大噪音,嚴重影響消費體驗。
基于上述痛點,石頭科技首次將“LDS激光雷達+SLAM算法”大規模應用到掃地機器人,“讓掃地機器人學會了認路”,有效改善了消費口碑,進而引爆市場。
成績背后是創新打底,以2020年為例,石頭科技新增境內外專利115項,累計專利284項,核心技術夯實了產品可靠性。
行業分析師林永表示,產品角度石頭科技確有匠心之處,不盲目追求短期爆品式創新,始終專注技術深度研發,以用戶品質需求為中心,從而為產品帶來源源動力,是其能較快脫離小米,更是打破成長瓶頸、走出新生路徑的不二法門。
看看海外成績單,或有更深體會。JungleScout數據顯示,2020年亞馬遜美國站掃地機品類中,石頭科技GMV占比13%,僅次于iRobot(38%)。
2022年1月,海外旗艦新品在美國CES展亮相,新機預計在主機和基站升級下價格超1000美金,有望在美國LDS換機潮中成為標桿產品。
在產品同質、市場內卷的情況下,石頭科技上述創新、喚新無疑打開一扇成長新窗。
昌敬曾表示:“科技創新企業還需要具備一些佛性,太過于功利的話就很難成功。”
沒錯,打造核心創新力的護城河需要日拱一卒、急不得。
擴容新故事也在勾勒。
小米ALLIN造車時,石頭科技也加入試水大軍,旗下“洛軻汽車”在2021年完成騰訊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估值20億美元。項目由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親自操盤,還拉來前威馬汽車CTO閆楓加盟。
企查查顯示,近日,安徽洛軻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閆楓。經營范圍含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智能車載設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等,由石頭科技關聯公司上海洛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相比小家電,汽車產業門檻更高、專業性也強,石頭科技的跨界新故事具有不確定性。
但改變本身,就是一種活力信心、張力體現。陣痛與新生交織,最驗價值底色,“掃地茅”是重回高光還是繼續下墜?
埋下一顆種子,等待春暖花開。
截至3月16日收盤,石頭科技股價485元,相較開年的813元,縮水四成。相比2021年6月的1492元高點,縮水超六成。
盡管上市之初,創始人昌敬曾表明心聲:“我們要看淡上市,忘記股價。”只是看看雷軍的減持“補刀”,市場能淡定多少?
01
凈利增速5年新低
“掃地茅”怎么了
LAOCAI
當然,股價起伏本是常態。
一切,基本面說話:2021年業績快報顯示,石頭科技全年營收58.37億元,同比增長28.84%;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14.02億元,同比增長2.4%;扣非后利潤11.89億元,同比減少1.52%。
這是一份低于預期的成績單,瑞銀證券等券商曾預測其2021年凈利將達15億元。
拉長維度,2017至2020年,石頭科技歸母凈利增速分別為696.05%、359.11%、154.52%、74.92%,增速持續大滑。2021年降至2.4%,幾乎陷入停滯,創五年新低。扣非后利潤更出現罕見負增。
如此變臉,顯然顛覆了“掃地茅”人設。
石頭科技解釋稱,因受外部因素影響,全球運力緊張,集裝箱滯港、船舶跳港、運輸周期不暢的意外狀況頻現,對公司收入增長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公司下半年加大研發、銷售費用支出,在國內市場推出高端口碑品牌并積極促銷,取得良好市場反饋,讓公司營收保持增長。
然2020年,石頭科技境外營收同比增長221.33%,達到18.68億元,占總收入比例超4成。2021上半年,境外收入12.55億,同比增長124.14%。
競品對比看,2020年,石頭科技境外收入占營收比41.24%;同期科沃斯境外收入33.79億元,占營收比46.71%,2021年預計歸母凈利約20億元,同比增速210%以上;扣非凈利18.5億到19億,同比增幅約250%。
同樣的營商環境,相似的海外收入占比,為啥科沃斯依然凈利大增呢?
02
增長瓶頸效率深思
LAOCAI
還是自身內部找原因。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科沃斯在掃地機器人線上市場零售份額高居首位,占比47.6%,超過第二云鯨(17.13%)、石頭科技(11.31%)總和。
要知道,作為小家電新寵,掃地機器人的銷售收入9成來自線上。2020年,科沃斯市占率為以41%,小米、石頭科技、云鯨分別以16%、11%、11%緊隨其后;線下渠道因科沃斯布局較早,市占率更超80%。
不難發現,科沃斯優勢仍在加大、云鯨也實現反超。相比之下,石頭科技增長頗有些瓶頸感。
梳理石頭科技一路成長,依托小米生態鏈在流量、用戶、渠道等方面的多重加持快速發展,雖獨立性飽受詬病,但創新性常被推崇。
然后浪云鯨的崛起帶來冷思。首款產品2019年面世,不同于石頭科技以代工廠起家,其主打自有品牌,瞄準智能化掃拖一體市場,迅速成為細分賽道領軍者,銷量口碑雙升,甚至2021年市占率超過了石頭科技。
是否有些大意失荊州呢?
創始人昌敬曾感嘆“如果我把東西做出來之后,后面有一堆人等著復制我的產品怎么辦?”
那么,企業競爭護城河多深?
好在也有可喜變化。2021年前三季,石頭科技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分別為5.13億元、3.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21%、80.07%。后者增速更強,值得肯定點贊。占總營收比8.13%。遠高于國家高新企業認證基準線3%。
的確,“做全球口碑最好的產品”不是說說而已。
2013-2018年,國內掃地機器人銷售額年復合增長率58.66%,遠超其他品類。2020年疫情催化再次飛起。但這個小家電新頂流槽點也扎眼,不少產品并沒大眾想象得那樣“智能”,時常因“懟桌腿”“劃地板”等智障行為被吐槽。
中國家電網調查顯示,僅有32.2%的人表示用過掃地機器人、并將一直用下去;另有18.7%表示曾用過,但出于各種原因現在不使用了。《2021年掃地機器人市場發展白皮書》指出,2020年國內掃地機器人市場銷量不到600萬臺,吸塵器零售銷量2118.55萬臺(據智研咨詢數據),中怡康數據顯示,掃地機器人在城鎮家庭的滲透率不足8%。
顯然,行業品質體驗、創新體驗還需加把勁,石頭科技加快研投有長遠眼光。
只是無論增加研發還是銷售投入,效果、效率還需觀察。
2021年28.8%的營收增速看似不錯,也與2020年可比基數較低有關:僅同比增長7.74%。2017-2019年,營收增速分別為511%、172.7%和37.8%,呈持續下滑之態。
03
減持煩惱
獨立戰、信心戰怎么打?
LAOCAI
增速王牌丟掉,自然不利市場信心。
業績預告同日,石頭科技公告稱,包括天津金米投資合伙企業在內的眾股東及董監高計劃減持不超10.75%的公司股份。以當日股價估算,此次擬減持市值近50億元。
具體看,天津金米投資、石頭時代、萬云鵬、王璇、孫佳等擬進行減持。根據企查查,金米投資背后實控人為雷軍,石頭時代為石頭科技的員工持股平臺,萬云鵬、王璇、孫佳為公司董監高。減持理由均為自身資金需要。
看看減持主體,投資者怎能不犯些嘀咕,是否股價虛高?發展信心不足?成長空間有限?
曾幾何時,石頭科技與小米的關系可謂“蜜里調油”。可以說,石頭科技短短6年就實現上市,小米品牌、渠道、流量、供應鏈上的多維支持功不可沒。
石頭科技登陸科創板當天,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社交平臺感嘆:“石頭科技上市,再次印證了小米生態鏈模式的成功”。
那么,上述減持對石頭科技、小米意味著什么呢?
發問不算苛求。2021年2月,石頭科技迎來300億元巨額解禁,包括順為資本和石頭多位董監高在內的10名股東減持11.1%,涉及市值超70億元。2021年二季度持股基金640家,2021年三季度末跌至38家。“掃地茅”不香了嗎?
2021年第二季,金米投資減持133.33萬股,套現16.5億元。換言之,雷軍已是二次減持。
細觀,兩者罅隙其實一直存在。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小米模式”以性價比為核心,小米曾承諾“硬件毛利率不高于5%”,這對生態鏈企業、尤其科技企業來說,就是一副毛利“枷鎖”。長遠看,作為一個獨立品牌、一家上市公司,石頭科技如果一直依附小米、獨立性受責難,也無益后續發展,注定要走一條獨立新路,無疑新生。
所言不虛。2019上半年,石頭科技綜合毛利率32.5%,在同行業中基本處在落后水平,其中小米產品毛利率僅14%。
2017年起,石頭科技相繼推出自有品牌“石頭”和“小瓦”掃地機器人,開始和米家掃地機器人正面競爭,這被不少輿論視為“去小米化”的重要動作。
2020年7月,石頭科技一份股權激勵方案顯示,業績考核標準包括提升自有品牌銷量。
根據招股書,從2016年~2019年,石頭科技與小米集團的關聯交易額占比從100%下降至43.01%。2017年~2020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的銷售額占比分別為9.63%、51.08%、66.41%、90.72%。
最明顯好處是毛利率提升。毛利率由2016年的19.21%增至2020年的51.32%。
當然,失去了小米的流量大腿,也讓石頭科技的銷售成本逐漸增加。2020年公司銷售費6.2億元,同比激增75.2%,銷售費用率較2019年提升5.3個百分點至13.7%。2021前三季,銷售費5.13億元,同比增長39.21%;第三季達2.22億元,同比增長68.34%。增速遠高于營收增速。
行業分析師郝瑞表示,“去小米化”意味著石頭科技要把小米幫它趟過的路,重新自己再走一遍。這種情況無疑再塑再造、甚至或比創業開局更難。
2021年初,石頭科技CEO昌敬曾公開回應“去小米化”傳言,稱石頭科技沒有這么說過。并表示所謂的“去小米化”是表象,本質上是先通過小米活下來,然后尋求獨立發展。類似極米、華米都是這種發展思路。
拋開“去小米化”是與非,獨立發展總是好的。
只是,生產環節仍沒擺脫對代工廠欣旺達的依賴,后者與小米關系密切。
招股書與財報顯示,石頭科技并無自建生產基地,旗下所有產品全部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產。其中欣旺達是石頭科技最核心的委托加工廠商之一,一度占委托加工采購總額的100%。
獨立性有多少?品控、風控、核心把控力又如何?
瀏覽黑貓投訴,60條投訴真心不算多,但相應的質量問題、維修糾紛等,仍值其警惕深思。
04
護城河與新故事
LAOCAI
“掃地茅”不乏陣痛,勿怪市場用腳投票。
好消息是,依然有不少看好聲音。2022年以來,國金證券、光大證券、申萬宏源等多家券商分別對石頭科技給出買入、增持等評級。
客觀而言,牽絆隱憂之外,石頭科技也配得上這份期許。
能從一眾對手中脫穎而出、及時行業前三,必然有功力打底。
石頭之前,市面上大部分掃地機器人并不能路徑規劃,以隨機碰撞的導航方式走遍全屋,重復掃、清掃時長、巨大噪音,嚴重影響消費體驗。
基于上述痛點,石頭科技首次將“LDS激光雷達+SLAM算法”大規模應用到掃地機器人,“讓掃地機器人學會了認路”,有效改善了消費口碑,進而引爆市場。
成績背后是創新打底,以2020年為例,石頭科技新增境內外專利115項,累計專利284項,核心技術夯實了產品可靠性。
行業分析師林永表示,產品角度石頭科技確有匠心之處,不盲目追求短期爆品式創新,始終專注技術深度研發,以用戶品質需求為中心,從而為產品帶來源源動力,是其能較快脫離小米,更是打破成長瓶頸、走出新生路徑的不二法門。
看看海外成績單,或有更深體會。JungleScout數據顯示,2020年亞馬遜美國站掃地機品類中,石頭科技GMV占比13%,僅次于iRobot(38%)。
2022年1月,海外旗艦新品在美國CES展亮相,新機預計在主機和基站升級下價格超1000美金,有望在美國LDS換機潮中成為標桿產品。
在產品同質、市場內卷的情況下,石頭科技上述創新、喚新無疑打開一扇成長新窗。
昌敬曾表示:“科技創新企業還需要具備一些佛性,太過于功利的話就很難成功。”
沒錯,打造核心創新力的護城河需要日拱一卒、急不得。
擴容新故事也在勾勒。
小米ALLIN造車時,石頭科技也加入試水大軍,旗下“洛軻汽車”在2021年完成騰訊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估值20億美元。項目由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親自操盤,還拉來前威馬汽車CTO閆楓加盟。
企查查顯示,近日,安徽洛軻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閆楓。經營范圍含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智能車載設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等,由石頭科技關聯公司上海洛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相比小家電,汽車產業門檻更高、專業性也強,石頭科技的跨界新故事具有不確定性。
但改變本身,就是一種活力信心、張力體現。陣痛與新生交織,最驗價值底色,“掃地茅”是重回高光還是繼續下墜?
埋下一顆種子,等待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