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北京公眾考古季啟動 發布六大重要考古成果
昨天,2021首屆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市文物局發布正陽橋遺址、路縣故城遺址、白各莊墓葬群、金中都遺址、萬壽寺東路遺址及清固倫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園寢6項年度重要考古成果。市文物局局長陳名杰說,這些考古成果廣泛分布于中軸線和三條文化帶,進一步展示并實證了中華文明史、北京地方史。
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正陽橋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8月27日至9月17日,市文物局對正陽橋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地點涵蓋東城區正陽門箭樓東南、前門步行街北端東側、大北照相館北側。其中,在正陽橋東南側出土一具鎮水獸,為泥巖雕刻而成,俯臥在雁翅石條上,頭朝東南,俯向水面一側;尾向西北,略彎曲,身披鱗甲,局部飾祥云紋??脊艑<医榻B,此鎮水獸應為明代遺存,對研究北京城護城河及防御、水利、交通體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了解正陽橋的地理方位,是中軸線上重要的物質實證。
而在大運河文化帶上,路縣故城遺址、萬壽寺東路遺址、清固倫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園寢等考古成果沿途串聯,進一步豐富了這條“玉帶”的內涵——
路縣故城遺址是通州區域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古城,本年度完成了城址內的勘探,開展了南城門和城外遺址、墓葬群的發掘。其中,城內完成勘探面積27.5萬平方米,發現了夯土城墻、建筑基址、道路等遺跡,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城址內地層堆積與時代,基本探明了城內遺跡的類型、形制、分布和埋藏情況。南城門已發現南城墻基址、唐代至魏晉時期道路、灰坑、排水溝等,為研究漢代縣城的規制、營造方式提供了重要資料;
萬壽寺東路考古發掘出清代虛空同體殿、靜思報恩殿、西靜院正房、元光門、屏門及甬路、游廊等附屬設施,基本弄清了清代萬壽寺東路的建筑布局;考古工作者還清理了明代、民國時期建筑基址各1處,對厘清萬壽寺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作用,為研究明、清、民國時期萬壽寺建筑的工程做法、形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朝陽區東壩地區發現3座清代中期的大、中型合葬墓,考古專家結合文獻和考古成果,確定為清代固倫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園寢,是清代皇家園寢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實物史證。
一系列考古成果及最新發現,使得北京城的故事更完整了,同時進一步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比如,位于長城文化帶的平谷白各莊墓葬群,共發掘墓葬130座,出土陶器、銅器、玉石器等文物600余件(套),時間跨度從西漢早中期一直延續至東漢晚期,對于認識北京東北部及河北中部地區漢代文化面貌、家庭與家族的內部構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金中都地處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文物工作人員本年度在金中都外城的東部、北部、西南部、東南部發掘了五處地點,發現了金代建筑遺址、灰坑、水井、河道、道路等重要遺跡,另外還有唐、遼、元、明清時期的遺存,對研究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更迭有重要作用。
2021首屆北京公眾考古季為期2個月,期間將舉辦公眾參與、考古體驗、專題展覽、云端展示、學術講座等5大類24項活動,讓市民零距離感受考古魅力,體味文化內涵。(記者 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