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指引下的普惠金融新征程
來源:中金在線
?
2021-12-07 15:12:37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日益重視,企業踐行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已經成為共識。與傳統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相比,ESG相關因素也關系著企業的業務戰略制定、風險管理、機會管理,這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更有意義的信息,也成為資本市場日益重視的參考項。因此,踐行ESG不僅是共識,更是企業獲得長足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日,由馬上消費黨委指導,馬上消費社會價值研究院編寫的首個《企業社會責任(ESG)報告》重磅發布。在初心·普惠篇中闡述了其在踐行ESG的指引下,對普惠金融發展新征程的理解:差異化的“普”、商業可持續的“惠”、全方位的“質”。
顯而易見的是,在數字經濟滲透能力日益強大的未來,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將被持續挑戰。經過行業不懈努力,讓小微群體的金融服務變得更便利、可獲得、可負擔,三者兼備終究是可實現,也可持續的。
ESG理念融入企業核心戰略的要義
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企業重視踐行社會責任,比如設立志愿者項目,或專注慈善事業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為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而開展的工作往往聚焦社區教育、減貧、環境保護和其他重要問題,并不一定融入了公司的核心業務或增長戰略。
毫無疑問,這些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也非常有意義。然而,要朝著踐行ESG轉變,企業更需要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全面納入風險分析和重要的企業經營決策。
落地到金融科技行業來看,如增加普惠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公平性,保障消費者的數據隱私和信息安全等等,都與企業核心經營發展息息相關。
普華永道也在ESG相關議題研究中指出,尤其是對已過初創階段、目前正在快速增長的企業而言,開展ESG工作通常更有利于它們發現更多機遇,不再只是關注每個季度的營收增長,而是轉向目標驅動的企業戰略。
因此,對于消費金融行業而言,踐行ESG的發展理念也同樣影響著核心業務決策。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認為,消費金融行業可以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小額分散的普惠金融服務,對助力消費升級、拉動內需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都有助力作用。而在長期、可持續的戰略目標下,“普惠金融”的新征程正在朝“惠普金融”轉變。
攻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此前,國務院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就已經明確了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對于普惠金融的受眾群體而言,“普”和“惠”缺一不可,對于開展普惠金融的企業而言,不僅要兼顧“普”和“惠”,還要控制好“風險”。因此,攻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注定是一項長期挑戰。
馬上消費選擇以長期的科技投入為突破口,構建了金融云和AI中臺、業務中臺、大數據中臺相互結合的“一朵云+三個中臺”IT架構,并與大數據結合,形成了集差異化定位、線上化獲客、智能化風控等于一體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
早在2019年,馬上消費已經實現了100%自主獲客,線上獲客占比已超90%,并將普惠金融業務下沉拓展至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農村地區,爭取覆蓋更多征信“白戶”和傳統銀行服務“盲區”。
從服務廣度上看,馬上消費“小額”、“分散”的特征明顯,2020年筆均貸款金額1600元;2021年截至10月末筆均貸款金額只有1700元,注冊用戶量超14億;
從服務深度上看,馬上消費的用戶畫像頗為“下沉”,旗下重要的消費金融產品“安逸花”客群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有從外賣起手轉型的網約車司機,有專注于創業的小微企業主……多是對金融服務有需求,且渴望金融服務可負擔、可便利、可獲得的人群;
從業務質量來看,馬上消費無論是規模,還是營收、利潤的表現,在同業中均居于前列。截至2020年末,公司總資產525億元,行業規模占比已達10%。
綜上不難發現,普惠金融的開展,要實現“可持續”,業務的“廣度”、“深度”、“質量”缺一不可。
截至2021年10月末,馬上消費業務已覆蓋北京、廣東、四川、江蘇、河南、福建等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冊用戶超1.4億。其中,累計服務縣域用戶和農村用戶分別是3052萬人、2494萬人,為650多萬信用白戶建立信用記錄。
金融本應致力于實現美好社會
后疫情時代,金融生活服務為拉動內需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尤其是從“消費主義”回歸“理性消費”的當下,幫助有需要的人實現美好生活,更是“金融向善”的重要使命。
“科技讓生活更輕松”是馬上消費開展金融服務的使命。因此,聚焦小額消費場景,一直是馬上消費金融業務開展的核心場景。截至2020年,馬上金融購物與日常消費等小額領域貸款余額占比已由此前的29.8%提升至73.6%,其中日常消費場景和購物場景占比分別為43.7和29.9%,筆均貸款只有1700元。
除消費生活之外,“鄉村振興”也是金融助力實現美好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年,是鄉村振興元年。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提出“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集合股東資源優勢,馬上消費聯合了重慶百貨、新世紀超市開展“鄉村振興購物節”活動,首場活動直接帶動農產品銷售150萬元。與此同時,還利用自有商城平臺開設鄉村振興專區,先后為巴南黃金林村黃桃種植戶、栽禾農業等提供更多銷售引流平臺,在為鄉村振興“輸血”的同時,也為鄉村“造血能力”提供更多助力。
”參與鄉村振興,馬上消費更渴望通過金融服務為鄉親們提升生活幸福感。”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表示,鄉村振興也是今年普惠金融的工作重點,了解鄉村金融需求的痛點,解決鄉村金融服務難點,從而增強農業生產能力、發展特色農村產業的消費需求,就是提升鄉村生活幸福感最可行的路徑。
所謂普惠金融,最好的詮釋是,助力實現美好社會。
近日,由馬上消費黨委指導,馬上消費社會價值研究院編寫的首個《企業社會責任(ESG)報告》重磅發布。在初心·普惠篇中闡述了其在踐行ESG的指引下,對普惠金融發展新征程的理解:差異化的“普”、商業可持續的“惠”、全方位的“質”。
顯而易見的是,在數字經濟滲透能力日益強大的未來,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將被持續挑戰。經過行業不懈努力,讓小微群體的金融服務變得更便利、可獲得、可負擔,三者兼備終究是可實現,也可持續的。
ESG理念融入企業核心戰略的要義
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企業重視踐行社會責任,比如設立志愿者項目,或專注慈善事業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為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而開展的工作往往聚焦社區教育、減貧、環境保護和其他重要問題,并不一定融入了公司的核心業務或增長戰略。
毫無疑問,這些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也非常有意義。然而,要朝著踐行ESG轉變,企業更需要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全面納入風險分析和重要的企業經營決策。
落地到金融科技行業來看,如增加普惠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公平性,保障消費者的數據隱私和信息安全等等,都與企業核心經營發展息息相關。
普華永道也在ESG相關議題研究中指出,尤其是對已過初創階段、目前正在快速增長的企業而言,開展ESG工作通常更有利于它們發現更多機遇,不再只是關注每個季度的營收增長,而是轉向目標驅動的企業戰略。
因此,對于消費金融行業而言,踐行ESG的發展理念也同樣影響著核心業務決策。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認為,消費金融行業可以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小額分散的普惠金融服務,對助力消費升級、拉動內需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都有助力作用。而在長期、可持續的戰略目標下,“普惠金融”的新征程正在朝“惠普金融”轉變。
攻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此前,國務院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就已經明確了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對于普惠金融的受眾群體而言,“普”和“惠”缺一不可,對于開展普惠金融的企業而言,不僅要兼顧“普”和“惠”,還要控制好“風險”。因此,攻破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注定是一項長期挑戰。
馬上消費選擇以長期的科技投入為突破口,構建了金融云和AI中臺、業務中臺、大數據中臺相互結合的“一朵云+三個中臺”IT架構,并與大數據結合,形成了集差異化定位、線上化獲客、智能化風控等于一體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
早在2019年,馬上消費已經實現了100%自主獲客,線上獲客占比已超90%,并將普惠金融業務下沉拓展至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農村地區,爭取覆蓋更多征信“白戶”和傳統銀行服務“盲區”。
從服務廣度上看,馬上消費“小額”、“分散”的特征明顯,2020年筆均貸款金額1600元;2021年截至10月末筆均貸款金額只有1700元,注冊用戶量超14億;
從服務深度上看,馬上消費的用戶畫像頗為“下沉”,旗下重要的消費金融產品“安逸花”客群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有從外賣起手轉型的網約車司機,有專注于創業的小微企業主……多是對金融服務有需求,且渴望金融服務可負擔、可便利、可獲得的人群;
從業務質量來看,馬上消費無論是規模,還是營收、利潤的表現,在同業中均居于前列。截至2020年末,公司總資產525億元,行業規模占比已達10%。
綜上不難發現,普惠金融的開展,要實現“可持續”,業務的“廣度”、“深度”、“質量”缺一不可。
截至2021年10月末,馬上消費業務已覆蓋北京、廣東、四川、江蘇、河南、福建等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冊用戶超1.4億。其中,累計服務縣域用戶和農村用戶分別是3052萬人、2494萬人,為650多萬信用白戶建立信用記錄。
金融本應致力于實現美好社會
后疫情時代,金融生活服務為拉動內需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尤其是從“消費主義”回歸“理性消費”的當下,幫助有需要的人實現美好生活,更是“金融向善”的重要使命。
“科技讓生活更輕松”是馬上消費開展金融服務的使命。因此,聚焦小額消費場景,一直是馬上消費金融業務開展的核心場景。截至2020年,馬上金融購物與日常消費等小額領域貸款余額占比已由此前的29.8%提升至73.6%,其中日常消費場景和購物場景占比分別為43.7和29.9%,筆均貸款只有1700元。
除消費生活之外,“鄉村振興”也是金融助力實現美好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年,是鄉村振興元年。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提出“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集合股東資源優勢,馬上消費聯合了重慶百貨、新世紀超市開展“鄉村振興購物節”活動,首場活動直接帶動農產品銷售150萬元。與此同時,還利用自有商城平臺開設鄉村振興專區,先后為巴南黃金林村黃桃種植戶、栽禾農業等提供更多銷售引流平臺,在為鄉村振興“輸血”的同時,也為鄉村“造血能力”提供更多助力。
”參與鄉村振興,馬上消費更渴望通過金融服務為鄉親們提升生活幸福感。”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表示,鄉村振興也是今年普惠金融的工作重點,了解鄉村金融需求的痛點,解決鄉村金融服務難點,從而增強農業生產能力、發展特色農村產業的消費需求,就是提升鄉村生活幸福感最可行的路徑。
所謂普惠金融,最好的詮釋是,助力實現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