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轉讓、質押子公司股權,綠地控股融資“手段”頗高
來源:氫財經
?
2021-12-07 13:42:07
出售股權、質押股權,綠地控股的交易對象,都具備國資背景。
不久前,綠地控股發布公告稱,鑒于其2020年基建產業的收入占比已超過50%,根據證監會3季度分類結果看,公司所屬行業類別已由“房地產業”變更為“土木工程建筑業”
彼時,有分析認為,綠地控股此舉是為了規避“三道紅線”。
不過,就當前情況來看,綠地控股在降負債方面的腳步并沒有絲毫停滯。
近日,綠地控股將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的某地產公司60%股權,轉讓給公司第二、第三大股東,回籠資金30億元。
股東慷慨解囊,對于綠地控股降低債務規模起到很大的幫助。
事實上,自去年開始,綠地控股就開始頻頻出售資產。今年前三季度綠地控股已累計壓降有息負債645億元。截至11月初,其現金短債比和凈資產負債率均已回歸綠檔。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綠地控股這一輪“自救”措施,顯然要溫和得多。
此次出售股權行為,綠地控股還與買方約定了回購事宜。另外,綠地控股近期還對旗下子公司股權進行質押。
無論是出售股權,還是質押股權,綠地控股的交易對象,都具備國資背景。
如此看來,綠地控股的底氣確實足了。
【轉讓子公司股權,國資股東提供融資“便利”】
近日,綠地控股公告表示,擬以30億元的價格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的上海地產星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弘房地產)60%股權,買方分別為綠地控股第二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及公司第三大股東上海城投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城投資產,二者分別出資15億元,各購買星弘房地產30%股權。
上海地產集團和上海地產集團,都是國資企業。而此次向其出售星弘房地產股權,綠地控股宣稱,這是“國有股東支持公司發展的有力舉措,有助于公司改善現金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綠地控股方面對于這筆交易還做出承諾,在收到交易全款后最多2年,其將按兩家國資企業實際投入金額加每年8%收益之和回購上述60%股權。若屆時標的評估值高于上海地產集團、上海城投資產實際投入金額加每年8%收益之和,則按屆時評估值進行回購。
這種承諾,在資產出售事件中較為少見,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梁楠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變相的融資”,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綠地控股降低負債。
相關資料顯示,星弘房地產主要從事綠地創驛大廈的開發建設工作。目前該項目已經竣工,正在辦理竣備手續,預計2021年底前獲得竣備證。
由此看來,綠地控股是借助轉讓星弘房地產的股權來從股東處獲得現金,而隨著該項目的逐步轉結,回籠銷售資金之后,再對這部分股權進行回購。
也就是說,這30億元的股權轉讓收益,正是一種變相的融資行為,只是包裝成股權轉讓的表現形式。
【質押子公司股權融資,質權人多為國資背景】
除向國資股東轉售資產外,綠地控股近期還頻頻通過出質旗下子公司股權獲得融資。
11月25日,綠地控股全資子公司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質上海綠地恒濱置業11.98億股權,質權人為廣西國資委,對應股份比例29.23%。
而在此之前的11月23日,綠地集團還分別出質了上海新華發行集團1.03億股權、綠地集團南京峰創置業21.23億股權,質權人分別為廣西國資委及中信銀行南京分行。
更早的11月3日,綠地集團出質上海松湛置業545萬股權,質權人為湖州南潯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其背后為湖州市南潯區財政局。
股權質押又稱股權質權,是指出質人以其所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而設立的質押,其屬于權利質押的一種,因此不屬于債務融資。
這正中綠地控股下懷:既獲得了融資,還不計入債務。
而綠地控股之所以可以頻頻通過股權質押獲得融資,跟其多次參與地方國企混改有直接關系。
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綠地控股參與的地方國企混改,包括貴州建工、江蘇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廣西建工。
而近兩年以來,綠地控股陸續將混改企業股權出質,總額已達47億元。畢竟,混改企業擁有國資背景,其股權更容易出質并快速換取融資。
不僅如此,綠地控股通過參與地方國企混改,還與地方國資委“牽手”。這有助于綠地控股將旗下項目公司質押給這些地方國資委,實現快速融資。
由上述內容可知,綠地控股今年的降負債成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將融資不計入負債之列。
但無論是轉讓股權,還是質押股權,一旦綠地控股資金面陷入緊張,將最終演化為一場危機。
不久前,綠地控股發布公告稱,鑒于其2020年基建產業的收入占比已超過50%,根據證監會3季度分類結果看,公司所屬行業類別已由“房地產業”變更為“土木工程建筑業”
彼時,有分析認為,綠地控股此舉是為了規避“三道紅線”。
不過,就當前情況來看,綠地控股在降負債方面的腳步并沒有絲毫停滯。
近日,綠地控股將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的某地產公司60%股權,轉讓給公司第二、第三大股東,回籠資金30億元。
股東慷慨解囊,對于綠地控股降低債務規模起到很大的幫助。
事實上,自去年開始,綠地控股就開始頻頻出售資產。今年前三季度綠地控股已累計壓降有息負債645億元。截至11月初,其現金短債比和凈資產負債率均已回歸綠檔。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綠地控股這一輪“自救”措施,顯然要溫和得多。
此次出售股權行為,綠地控股還與買方約定了回購事宜。另外,綠地控股近期還對旗下子公司股權進行質押。
無論是出售股權,還是質押股權,綠地控股的交易對象,都具備國資背景。
如此看來,綠地控股的底氣確實足了。
【轉讓子公司股權,國資股東提供融資“便利”】
近日,綠地控股公告表示,擬以30億元的價格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的上海地產星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弘房地產)60%股權,買方分別為綠地控股第二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及公司第三大股東上海城投集團全資子公司上海城投資產,二者分別出資15億元,各購買星弘房地產30%股權。
上海地產集團和上海地產集團,都是國資企業。而此次向其出售星弘房地產股權,綠地控股宣稱,這是“國有股東支持公司發展的有力舉措,有助于公司改善現金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綠地控股方面對于這筆交易還做出承諾,在收到交易全款后最多2年,其將按兩家國資企業實際投入金額加每年8%收益之和回購上述60%股權。若屆時標的評估值高于上海地產集團、上海城投資產實際投入金額加每年8%收益之和,則按屆時評估值進行回購。
這種承諾,在資產出售事件中較為少見,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梁楠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變相的融資”,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綠地控股降低負債。
相關資料顯示,星弘房地產主要從事綠地創驛大廈的開發建設工作。目前該項目已經竣工,正在辦理竣備手續,預計2021年底前獲得竣備證。
由此看來,綠地控股是借助轉讓星弘房地產的股權來從股東處獲得現金,而隨著該項目的逐步轉結,回籠銷售資金之后,再對這部分股權進行回購。
也就是說,這30億元的股權轉讓收益,正是一種變相的融資行為,只是包裝成股權轉讓的表現形式。
【質押子公司股權融資,質權人多為國資背景】
除向國資股東轉售資產外,綠地控股近期還頻頻通過出質旗下子公司股權獲得融資。
11月25日,綠地控股全資子公司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質上海綠地恒濱置業11.98億股權,質權人為廣西國資委,對應股份比例29.23%。
而在此之前的11月23日,綠地集團還分別出質了上海新華發行集團1.03億股權、綠地集團南京峰創置業21.23億股權,質權人分別為廣西國資委及中信銀行南京分行。
更早的11月3日,綠地集團出質上海松湛置業545萬股權,質權人為湖州南潯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其背后為湖州市南潯區財政局。
股權質押又稱股權質權,是指出質人以其所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而設立的質押,其屬于權利質押的一種,因此不屬于債務融資。
這正中綠地控股下懷:既獲得了融資,還不計入債務。
而綠地控股之所以可以頻頻通過股權質押獲得融資,跟其多次參與地方國企混改有直接關系。
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綠地控股參與的地方國企混改,包括貴州建工、江蘇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廣西建工。
而近兩年以來,綠地控股陸續將混改企業股權出質,總額已達47億元。畢竟,混改企業擁有國資背景,其股權更容易出質并快速換取融資。
不僅如此,綠地控股通過參與地方國企混改,還與地方國資委“牽手”。這有助于綠地控股將旗下項目公司質押給這些地方國資委,實現快速融資。
由上述內容可知,綠地控股今年的降負債成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將融資不計入負債之列。
但無論是轉讓股權,還是質押股權,一旦綠地控股資金面陷入緊張,將最終演化為一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