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冬奧:“最快的冰”果然名不虛傳
【解惑冬奧】
原標題:“冰絲帶”連續三天誕生冬奧會紀錄(引題)
“最快的冰”果然名不虛傳(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曲欣悅
國家速滑館 新華社記者 武巍 攝
“冰絲帶”又產生了新的奧運紀錄!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比賽中,35歲的荷蘭老將伊琳·維斯特滑出1分53秒28的成績,打破該項目的奧運會紀錄。
這也是開賽三天來,被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誕生的第三個奧運紀錄,“最快的冰”名不虛傳。
下午的比賽分15組進行,三名中國選手參賽,這也是中國速度滑冰隊實現滿額參賽的項目之一。
荷蘭選手伊琳·維斯特在第12組出場,她也是該項賽事的衛冕冠軍。最終,這位荷蘭老將、5枚冬奧會金牌得主滑出1分53秒28,打破了她的荷蘭前輩特爾莫斯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創造的奧運會紀錄(1分53秒51)。
這也是她奪得的第6枚奧運金牌。中國三名參賽選手韓梅、殷琦、阿合娜爾·阿達克分獲第11、15、17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兩個比賽日,“冰絲帶”均誕生了奧運會紀錄。
2月6日下午,在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比賽中,世界紀錄保持者、瑞典選手尼爾斯·范德普爾以6分08秒84的成績摘得金牌,同時打破奧運會紀錄。
在2月5日進行的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決賽上,荷蘭選手伊雷妮·斯豪滕以3分56秒93的成績奪冠,打破了塵封20年的奧運會紀錄。
冬奧會速度滑冰開賽以來,許多運動員都對“冰絲帶”的冰面大加贊賞,認為冰面狀態有助于自己取得好成績。
第一次走進“冰絲帶”,很難不為它的“高顏值”所震撼。環繞場地整圈的燈帶,讓整個場館顯得通透明亮,也把冰面映照得更加光潔動人。許多國外運動員,來到場館訓練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這里留影。
這塊近1.2萬平方米的美麗冰面,其制作過程也是科技含量滿滿。“冰絲帶”采用新的環保制冰技術,其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于種植超過120萬棵樹所帶來的碳排放減少量。
要造出“最快的冰”,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冰面的質量和溫差。“冰絲帶”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可將冰面溫差控制在0.5攝氏度內,更有利于運動員滑出好成績。
為保證冰面平整度,“冰絲帶”在建設過程中,還采用激光測量技術,使1.2萬平方米冰場平整度偏差從原來的5毫米驗收標準最終達到最大不超過3毫米。
在速度滑冰項目上,高原冰場有獨特的優勢。此前,速度滑冰的世界紀錄大都出自加拿大卡爾加里和美國鹽湖城的高原冰場。
作為本屆冬奧會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建設時就把成為平原上“最快的冰”定為目標。國家速滑館場館運行團隊主任武曉南表示,對于位于平原的“冰絲帶”,他相信隨著制冰技術的提升、運動員水平的提高,總有一天在這里也會產生世界紀錄。
(中工網北京2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