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寫新華章 ——齊齊哈爾市書協硬筆書法優(yōu)秀作品展側記
東北網6月10日訊建功新時代,書寫新華章!6月3日,書寫省十三次黨代會報告硬筆書法優(yōu)秀作品展精彩亮相齊齊哈爾文藝網,吸引眾多書法愛好者瀏覽點贊,展覽陸續(xù)發(fā)布本地作者創(chuàng)作的80件書法精品,展現鶴城硬筆書法的蓬勃氣象!
厚積薄發(fā)譜新篇
本次書法展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市委網信辦、市新聞傳媒中心主辦,市書法家協會承辦。
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光榮使命催人奮進。連日來,鶴城各界掀起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省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活動熱潮。為廣泛凝聚文藝戰(zhàn)線力量,增強解放思想、振興發(fā)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市文聯和市書協開啟“建功新時代”書寫省十三次黨代會報告硬筆書法創(chuàng)作作品征集,得到了全市硬筆書法愛好者的積極響應。
半個月時間里,市書協收到應征作品百余件,經過認真評選,評出優(yōu)秀作品80件,陸續(xù)在齊齊哈爾文藝、網信齊齊哈爾微信公眾號刊發(fā)展示。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北國鶴城的硬筆書法創(chuàng)作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近年來,齊齊哈爾市硬筆書法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硬筆書法展賽中成績斐然。在2014年全國第二屆硬筆書法手卷藝術大展中,鶴城16件作品入選,成績優(yōu)異;在歷年黑龍江硬筆書法展賽中,鶴城創(chuàng)作成績卓然,彰顯硬筆書法雄厚力量。
薪火相傳育人才
硬筆,意指除毛筆之外的書寫方式,主要包括鋼筆、圓珠筆、蘸筆、鉛筆、塑頭筆、竹筆、木筆、鐵筆等,以墨水為主要載體,來表現文字書寫技巧。
19世紀,西方發(fā)明鋼筆的傳入和使用,使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國毛筆逐漸退居“二線”,引發(fā)了中國書法史上的革命,產生了現代硬筆書法。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習硬筆書法的熱潮席卷華夏,“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成為當時人們所追求的時尚潮流。
1983年,市業(yè)余書法學院成立,面向社會招生,教授硬筆、軟筆和篆刻課程。1985年,17歲高中學生趙進報名入校,先后師從書法教師房友和王治洲學習硬筆書法,“上高中就在家自學硬筆,《龐中華硬筆書法字帖》都翻爛了!”“當時是夜校,每天晚上5點30以后,學員們騎著自行車從四面八方趕來上課,班里的同學有干部、工人、教師、醫(yī)生、軍人、知青和待業(yè)青年”,趙進回憶說,“課堂上,老師講解用硬筆臨寫王羲之的《蘭亭序》,趙孟頫的《膽巴碑》等毛筆貼的方法,大家都刻苦練習,學習氣氛濃郁。”
1993年6月,齊市首屆硬筆書法作品展在市群藝館展廳開幕,趙進、朱毅江、張繼光、趙福等人分別獲得成人組一二三等獎和特別獎。數十年時光荏苒,當年獲獎的眾多作者如今依然活躍在鶴城書法園地,為傳承書法藝術發(fā)光發(fā)熱,令人贊嘆。
學習和傳承書法藝術需要恒心和毅力。從小喜歡書法,王義從硬筆學到毛筆,從小楷寫到行書,幾十年如一日。和許多書友把書法當做業(yè)余愛好不同,她把書法當成了職業(yè)。多年來,她先后開設少兒硬筆書法班和書畫學校,為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添磚加瓦。作為一名書法工作者,她還創(chuàng)建了鶴城女子書法創(chuàng)作團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加入到書法創(chuàng)作中來。
藝術薪火代代相傳!近年來,教育部將書法藝術這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瑰寶普及到中小學課堂,大力弘揚“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書風和學風。教學相長,鶴城書法同仁們兼職課外輔導員,深入光榮小學,龍沙小學,永安小學、新明小學等校園公益講課教學,師生們提筆習字,校園走廊里陳列著的書法作品墨香四溢,經常性的書法創(chuàng)作活動有聲有色,鶴城書法傳承有序,生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