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紅古區全力打造河暢水清林綠景美生態環境
初夏的紅古,河暢水清沿岸綠意融融,鮮花盛開處處移步即景;在各個村落中正是頭茬高原夏菜的收獲時節,一車車高原夏菜通過分揀包裝再運往全國各地;在一個個項目的施工現場,也是一派派火熱施工的場景……近年來,紅古區貫徹落實省委“強省會”、市委“重振蘭州輝煌”戰略,以新思路搶抓新機遇,全域布局、多點發力,力爭把紅古區打造成我國西部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的生態秀美、經濟繁榮、特色彰顯、人民幸福的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
全力打造
河暢水清林綠景美生態環境
初夏的傍晚,蔥蘢綠意環繞的大通路上,來這里鍛煉、散步的市民絡繹不絕。“近些年明顯能感覺到大通河河水越來越清,兩岸也越來越綠。經常走在這里,心情非常舒暢,感覺非常好。”紅古區窯街街道居民丁曉旭對記者說道。健康水體的變化,離不開近年來紅古區對于大通河的治理。
大通河為湟水一級支流,其中紅古境內長16.7公里;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紅古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流域水環境保護、河洪道環境綜合整治、上下游左右岸系統治理。制定印發了《紅古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完善“河長+檢察長+警長+志愿者”聯動工作機制,設立區級河長8人,鎮街級河長62人,村社級河長47人,設置河長公示牌159塊,建立河長制工作制度12項,推動河長制工作抓實見效。加強與永登、永靖、民和等相鄰縣區協作配合,強化大通河、湟水“兩河”紅古段流域聯防聯控工作,嚴格全域13座水電站監管,落實特殊時段24小時駐站值守制度,確保“兩河”流域水質安全。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了紅古區窯街污水處理廠。站在廠房后的排水口,向大通河望去,清澈河水緩緩流向下游,周圍的綠植萌發出的新綠讓人心境開闊。走進寬廣的廠區,很少看到來往的工人。廠長李剛告訴記者,現在窯街污水處理廠,已實現大部分自動化。整個廠區只有十幾名員工,負責機器操作、維護、監測等,整體運行非常高效。這些都是近幾年來紅古區加快推進水利項目建設取得的成果:近年來,紅古全面完成平安鎮自來水擴建(二期)、海石灣、窯街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紅古區窯街街道紅山大溝防洪治理和紅古區湟惠渠河咀河灘段除險加固工程,加速推進湟水至大通河生態治理修復項目和川區3個新鮮尾菜填埋場建設,著力實施大通河蘭州市紅古段防洪治理、甘肅省工業廢氣物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置項目紅古區平安鎮供水管網工程,全面筑牢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安全屏障。
河清岸綠環境美,在推行“河長制”的同時,“林長制”的實施也成了讓生態環境美好的抓手之一。紅古區現有林地面積1726.2公頃。近年來,該區穩步推進林長制改革重點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區、鎮(街)、村(社區)三級林長體系已全面建立,設立林長制宣傳公示牌45塊,區級總林長2個,林長5個,鎮(街)總林長14個,林長40個;村林長38個,副林長38個,形成了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做到了“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
以“一廊三區兩中心多節點”(一廊:S301生態修復綠廊;三區:窯街街道片區、礦區街道片區、采煤沉陷區片區;兩中心(兩基地):煤電生態修復教育示范基地、煤炭開采教育示范基地;多節點:重點打造的多個生態修復綠化節點)建設為重點,分19個區域組織實施了總投資5661.7萬元、總治理面積630畝的窯街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項目,目前正在進行苗木栽植和原路基礎夯實,計劃4月底完成栽植任務。圍繞海石灣北山綠化提升改造總體規劃布局,以建成的海石灣北山綠化上水配套工程為依托,完成封山育林8000多畝,造林整地4500多畝。兩個項目的實施,將在窯街采煤沉陷區和海石灣北山形成綠色屏障,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城區空氣質量。
多點發力
勾畫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2021年,區委區政府把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實“五個振興”上持續發力,全區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1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預計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24958元,同比增長10%。
近年來,紅古區充分利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全面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打造省級現代蔬菜產業園,構建現代都市休閑農業基地和甘青“菜籃子”基地,建設萬畝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千畝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建成高標準農田6000畝。積極推廣“壽光模式”,深入實施農業產業發展獎補扶持政策,著力培育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新增設施農業347畝。新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4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全年畜禽飼養量預計達到78.95萬(只)。
同時,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依托蘭州伊利乳業、蘭州鑫源農業、蘭州新希望等知名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積極培育壯大“農”字號龍頭企業,成功申報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培育區級龍頭企業2家,全區17家龍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0億元,營業收入年增長17.8%,平均帶動合作社5.7個、農戶645戶。繼續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全區工商部門注冊的合作社共計361家,其中達到“五有標準”的合作社148家,占比達到41%,帶動農戶6892戶,帶動農戶占比達到56%。
近年來,紅古區立足國家甘青藏旅游帶“黃金驛站”發展定位,依托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鄉村景觀和“河湟人家”系列文化旅游資源,推進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評定“省級旅游示范村”1個。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安裝大型、小型導識導牌60塊,修建2A級旅游廁所1個。成功舉辦2021年冬季采摘節暨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會、蘭州市紅古區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5.19中國旅游日暨河湟之旅紅古自駕游手繪地圖發布儀式、第三屆牡丹文化旅游節、第一屆“夏季采摘節”等活動,不斷擴大紅古影響力。
同時依托農村三變改革,積極探索創新“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持續開展紅古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全區34個村成員身份界定、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設置與量化、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頒證、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等工作。全區參與農村“三變”村數達到17個,村集體、農戶耕地入股到經營主體達3000畝,輻射帶動農戶993戶3300人,參與農戶226余人,農戶入股分紅59.96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長113.71萬元。
近年來,紅古區補短板、護生態,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平安鎮中和村的小游園里,3000多平方米寬敞的面積,內部小花園、涼亭、籃球場、乒乓球桌等一應俱全。74歲的村民繆義泳正坐在涼亭的木凳上休憩,說起這個家門口的小游園,繆義泳很滿意:“我們老年人出門來這里轉轉、坐坐,年輕人在這里活動、打球、跳廣場舞,真是好得很!” 繆義泳告訴記者,這里曾經是打麥場,環境整體也不好,現在經過改造后完全變了樣,現在這個小游園已經成為全村男女老少最喜歡的地方。與此同時,各個村落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三大革命”等專項行動,伴隨著“改灶改廁”的同步進行,讓村落不僅僅面子美,更是“里子”美。
為全面鞏固提升鄉村治理成效。紅古區圍繞強化村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大力推行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圓滿完成村“兩委”換屆工作,“一肩挑”的村集體達到29個、比例達到85.29%。持續推進“四抓兩整治”向各領域深化拓展,開展2輪次覆蓋所有村、社區等基層組織的“大調研、大排查”,嚴格壓實基層黨組織管黨治黨政治責任,
加強廉政教育,大幅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領富帶富能力。同時對加強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方面持續組織開展“移風易俗,從我做起”等主題實踐活動,讓文明新風在全區廣泛傳播。
項目建設正當時
發展按下“快進鍵”
5月12日,備受紅古區人民關注的區醫療服務中心項目在紅古區海石灣鎮正式開工建設。這是今年來紅古區開始建設的最大民生項目,項目現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 PPP 模式實施建設。2022年紅古區謀劃重點投資項目74項,總投資17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9.1億元。其中,續建項目30項,總投資10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6.6億元;新建項目44項,總投資6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2.5億元。
目前,30個續建項目已全部復工,復工率100%。44個新建項目中,窯煤電維簡及更新改造項目、紅古區中醫院建設項目、礦區街道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紅古區100兆瓦光伏、紅古區山神溝至麥洞溝道路建設工程等39個項目已完成前期手續辦理,手續辦結率88.6%。紅古區人民醫院遷建項目、惠民巷排洪渠建設項目、窯街街道2000年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新藍天脫硝脫硫及除塵系統提升改造項目、年產20萬噸工業鋁合金圓錠等32個項目已開工,開工率72.7%。湟水至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御景天宸房地產建設項目、新能源出租汽車購置、紅古區農村戶用太陽能熱水采暖系統推廣項目、方大焙燒煙氣深度治理等5個項目已入庫并上報投資,5月提交入庫資料待審核項目6項。
2022年紅古區納入省市列重大項目清單項目共4個,總投資16.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6億元。其中:省列重大項目1項,為總投資4.6億元的海石灣南區棚戶區改造教育設施(高中)建設項目(續建),年度計劃投資1.1億元;市列重大項目3項(均為新建),分別為總投資4.53億元的紅古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總投資1.73億元的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期、總投資5.8億元的紅古區100兆瓦光伏項目。目前,4個項目均進展順利,1至3月完成投資2.4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24.99%;1至4月上報投資3.16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32.95%。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四圈聯動”打造社工委“新引擎”
去年以來,紅古區充分發揮“社工委”貼近群眾、扎根樓院的先決優勢,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社工委”工作中來,以居民自治圈、志愿服務圈、組織聯動圈和鄰里互助圈“四圈聯動”的模式,打造社區工作新引擎,推動“社工委”工作再上新臺階。
紅古區通過調動居民群眾參與小區管理的熱情,積極發動轄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目前,全區有294名“社工委”委員主動承擔老舊樓院人員排查工作,并有效發動身邊的退役軍人、志愿者和左鄰右舍,紛紛向社區報名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隊伍中,激活了家門口的防“疫”微管家。同時,為彌補部分“老舊樓院”沒有物業管理的短板,社區“社工委”通過在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牽住“業委會”這個“牛鼻子”,構建“物業+業主、社區+業主”的服務體系,全面形成了引導居民群眾參與治理的居民自治圈。
“社工委”在組織轄區單位開展一系列共建行動中,大力實施組織、隊伍、管理、服務、保障“五進網格”工程,將組織網絡嵌入到社區治理一線,充分發揮黨組織“主心骨”作用。根據各社區“社工委”委員定期走訪服務的實際情況和各單位“雙報到”落實情況,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靈活設置8個“便民驛站”,增設14個各類便民設施,充分利用公共區域設置各類黨建“微陣地”17個,有力提升了居民群眾對“社工委”的認同感。同時,根據“社工委”委員作用發揮實際情況,紅古區還不斷完善“社工委”委員增補退出機制,調整“社工委”委員18名,充實23名,并根據“社工委”委員、社區工作者專業特長,按照1:2的比例分類建立“人才資源庫”和“后備儲蓄庫”,切實將“社工委”建設得更加有力。
以社區網格為基礎,紅古區將“社工委”委員分配到每個網格中,明確職責,靠實責任,并分別成立若干個由居民代表、樓院長、駐守干部、志愿者等組成的“鄰里互助小組”,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緊盯小區居民急需解決的問題定向發力,聯合小區居民共同編織出社區治理網絡,將小區鄰里互助力量輻射到每戶小區居民家中,切實兜住防控“網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鄰里間溫暖有愛的良好社會風尚。(顏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