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圓夢微心愿 書寫惠民大文章
東北網4月30日訊“當時寫上去只是想試試,沒想到還真有人和我聯系,完成了這個心愿。”近一個時期以來,龍沙區南航街道南郊社區居民于雅文遇見熟人便會說起這件令她開心的事情,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者的幫助下,她9歲的孫子在3月中旬得到了想要許久的滑板。
在南郊社區,和于雅文一樣完成了“心愿”的居民不在少數。
“我們通過微信群和組織社區網格長入戶等渠道征集微心愿。經過整理后,制作心愿墻,方便來社區辦事的居民隨時隨地揭榜認領,結對幫扶。”南郊社區黨委書記史丹說。
記者看到,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的一面墻上,掛著許多居民寫下的“微心愿”:想尋人幫行動不便的妻子和患有殘疾的女兒接種疫苗;希望能在社區小公園里安裝一些供老人休憩的座椅;想給上初一的孩子要一套初二初三教材;希望幫忙介紹一份穩定的工作或兼職……其中,不少“心愿”已經被志愿者“揭榜”。
類似這樣的“心愿墻”,在龍沙區許多文明實踐站里都可以看見。2021年,龍沙區依托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推出“圓夢微心愿”認領活動。截止到今年4月份,龍沙區共收到居民“微心愿”3000余個,完成2800余件。
而這只是龍沙區探索以圓夢困難群眾“微心愿”小切口,激發文明實踐內生動力,解決群眾困難事、煩心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龍沙區打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網格四級響應機制,健全群眾點單、平臺亮單、中心派單、隊伍接單、志愿送單、積分兌單、事后評單的“七單運行”閉環服務機制,匯聚全區32個黨委(黨組)、322個網格黨支部、萬余名志愿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同時,動員黨員、鄉賢、退休教師、退役軍人、熱心群眾等踴躍參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做到“十必聯”,即在群眾家中有喜事、喪事、難事、急事、病事以及矛盾糾紛、信訪訴求、當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情況,及時上門聯系。
從2020年至今,通過電話連線、入戶上門、發放連心卡等形式,已“點對點”為群眾服務近3 萬余次,滿意率達97%。
在組織志愿者服務群眾期間,龍沙區還堅持健全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制度,通過打造“時間銀行”“愛心超市”“紅色物業積分制”等激勵回饋項目,將志愿服務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人,激勵更多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如今,龍沙區注冊志愿者達5.5萬人,人均志愿服務時長突破8小時。
行動不便的居民被背著下了樓、壞了許久的路燈修亮了、想要再就業的居民得到了免費培訓、獨居的老人有了定期看望的“干兒女”……
不斷開拓的“微”思路,拓寬了“微”渠道,延伸了“微”平臺,切實讓轄區群眾感受到文明實踐的成果轉化,增強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