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個危舊樓改建項目封頂
北京市首個危舊樓改建試點——建外街道光華里5、6號樓項目12月10日封頂,從前幾戶合居的蘇式樓,如今有了獨立廚衛。明年春天,58戶居民就能拿到新房鑰匙。\
在CBD中心區,林立的高樓之間鑲嵌著光華里老舊小區。5、6號樓外圍仍搭著圍擋,深紅色的三層新樓已展現在人們面前。
“瞧這大窗子,多豁亮多痛快,這墻看著也結實!”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走過,語氣里帶著羨慕:“我家的樓也在旁邊,要是明年也能改造就好了。”
在施工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剛完成裝修的一戶房間,面積約30來平方米,干凈明亮。建設方房地首華的工作人員李銳介紹,這原本是兩戶合居戶中的一間房,兩家人共用廚房和衛生間,生活很不方便。此次老樓重蓋,新房把兩戶家庭的廚衛分開了。
光華里5、6號樓為什么備受矚目?因為這是全市首個危舊樓改建的試點項目。
“老樓是50年代建的,樓體沒有鋼筋,是用木板、秫秸搭起來的,俗稱‘葦茅房’。”建外街道相關負責人楊新記說,房子本就不結實,再加上年久失修,頻頻出問題。“每年一到6月,這里都是我們防汛的重點點位。隨時準備搶修千瘡百孔的房頂。”
2019年8月,光華里5號樓木質樓板坍塌,三樓的衛生間直接坍塌到了一樓。朝陽區和建外街道負責人立即趕往現場,僅用3小時就完成居民疏散安置工作。經鑒定,兩棟老樓已屬D級危樓,必須拆除重建。
按照當時的政策,重建后應做到戶數不變、面積不變。可居民們提意見了:費那么大勁兒拆老樓、建新樓,如果還是不增面積、不添廚衛,那也太不值當了。
去年7月,市住建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簡稱178號文),提出可通過翻建、改建或適當擴建方式,對危舊樓房進行改造。這一政策的出臺,為危舊樓改建打開了突破口。
朝陽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新政,改建在原則上不增加居民戶數,但可適當增加廚房、衛浴等面積。遵循“政府引導、居民自愿”的原則,區住建委、產權方首開集團以及建外街道、光華里社區立即組成宣傳動員組,80多次入戶宣傳改造政策,做好群眾工作。
改善居住條件當然好,但很多居民也心存顧慮:他們大多是承租戶,這一搬走,以后還能回來嗎?“為了讓大家安心,我們一戶一戶地談,跟居民承諾這次改建是為了改善大家的居住條件,肯定還會搬回來。”光華里社區黨委書記張秀偉說。
“178號文規定,可以適當增加廚衛面積。但究竟能增加多少、在哪兒增加,都需要我們不斷與規劃部門協商,不斷平衡各方需求,尋求到一個最佳方案。”李銳說,比如增加廚衛后,居室面積會一定程度上增加,但相鄰樓宇的居民也會擔心影響采光,這時就需要反復測算、多方協商。
經過一年建設,兩棟新樓已正式封頂,正在進行內裝修的收尾工作。不久后,在外周轉的居民就能住進新房了。
(記者 朱松梅 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