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廣場和學校等逐步定為應急避難場所
據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消息,11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工作目標。
到2025年,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建成50個韌性社區、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韌性城市建設典型經驗。
到2035年,韌性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抗御重大災害能力、適應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顯著提升。
《意見》指出,要統籌拓展城市空間韌性。
(一)增強城市空間布局安全。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在城市空間布局上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風險。城市重要基礎設施、人員密集場所應當避開災害高風險區。重大危險源應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洪澇、地質災害易發區,并與周邊保持規定的安全距離。
(二)完善城市防災空間格局。推動生態網絡和防災網絡融合發展,以城市快速路、公園、綠地、河流、廣場等為界劃分防災分區。發揮地下空間抗爆、抗震、防地面火災、防毒等防災特性,構建地下空間主動防災系統。
(三)保障疏散救援避難空間。整合應急避難空間資源,推進綜合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建立應急避難場所社會化儲備機制,強化大型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筑平戰功能轉換,建設平戰功能兼備的酒店型應急避難場所,預留相關功能接口,滿足室內應急避難和疫情防控需求。到2035年,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力爭達到2.1平方米。
《意見》要求,有效強化城市工程韌性。
(一)提高建筑防災安全性能。全面排查房屋設施抗震性能,推進現有不達標房屋設施抗震加固改造,同步做好建筑外立面及其附著物加固、拆除或降低高度等工作。加強高層建筑防火滅火設施建設,爭取5年內消除存量高層建筑使用可燃外墻外保溫材料導致的火災隱患。
(二)提升城市生命線工程保障能力。統籌外調水源和戰略保障水源,加強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和地下水源保護,保障供水安全。
(三)加強災害防御工程建設。逐步提升洪澇、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防御工程標準。深入排查、綜合治理地質災害風險隱患。
(四)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發揮生態空間的雨洪調蓄、自我凈化作用,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提高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比重。強化蓄滯洪區建設,增強洪水調蓄能力。消除“斷頭管”現象,多維共治城市積水內澇。鼓勵海綿城市技術應用,支持開展海綿型項目建設。到2035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