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收官 基本實現從“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小橋流水、魚戲蓮葉、曲徑通幽;路旁的木質長廊里,黃發垂髫怡然自得。眼前的美麗景致并不是公園景區,而是梅河口市李爐鄉永強村的一角。這樣的農村,已然成為人們心里向往的“詩與遠方”,是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環境優雅、美麗宜居的現代村屯。2018年以來,我省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通過系統部署、示范先行,整合資源、建管并重,經過3年時間,我省圓滿完成目標任務,基本實現了從“村村干凈”向“家家干凈”轉變,從“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提升。
一提起農村,給人的印象,就是路旁垃圾成堆、雨天路面泥濘不堪、氣味難聞。改變鄉村人居環境,首先從村容村貌開始。我省在農村開展以“三清一改”為主題的村莊清潔行動,由“治臟”向“治亂”拓展。在農村,每個季節都有各種不同的問題。我省在廣大農村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的春季戰役、夏秋戰役、冬季戰役,高峰期時全省每天出動清潔人員6萬人、農民群眾267萬人,全省村莊清潔行動覆蓋面達到100%,農村多年積存的陳舊垃圾清根見底,9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實現清潔干凈目標。
走進梅河口市李爐鄉永強村,柏油路面干凈整潔,全村統一的彩繪院墻文化氣息濃厚,荷塘小橋景致優美。綠化美化成果讓這個小村莊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村容村貌變美了,農民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盛夏傍晚,村民們坐在長廊里乘涼,村民周淑芝告訴記者,這些年村里的衛生環境變化非常大,村民的文體活動也更豐富了。
除了省里的投入以外,梅河口市每年還投入5000萬元以上,啟動“美麗鄉村”創建,重點做好“園子、院子、屋子”三篇文章。梅河口市“以市、鄉鎮為主、部門社會參與”的投入保障機制,把農村環境管護資金納入市鄉兩級財政預算,根據人口、公路里程和村屯布局,每年市鄉兩級財政按1:1的比例統籌環境管護資金,主要用于購置農村環衛設施、農村保潔員工資及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等項支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創建“美麗鄉村”同步推進,實現了從“外在美”到“內涵美”轉變。
3年來,我省共投入專項資金7760萬元,完成村屯綠化美化3100多個,建設省級綠美示范村屯194個,新增村屯綠化面積7萬畝,村莊公共照明設施不斷健全。創建三A級標準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4000個,創建美麗鄉村213個,打造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40多萬戶。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秀美的田園風光引來大批游客,帶火了農家樂、民宿等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帶來的效益,也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在村莊美起來的同時,依托各地優勢,重點進行休閑旅游產業規劃,加大相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民增收。
集安市依托良好的自然風光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以“全域旅游、全民致富”為引領,形成了環境因旅游更美麗、旅游因環境更興旺的發展格局,走出一條具有集安特色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旅游發展融合之路。全市三年旅游綜合收入實現58.6億元,接待游客244萬人次,兩項指標均以30%的速度增長。
梅河口市農村多以水稻種植為主,曙光鎮東太平村的稻田就在馬路邊,站在觀景臺上就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稻田畫。“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7月28日一早,村里迎來了三五成群的游客,圍墻上的水墨畫、房檐下的紅燈籠相映成趣,與稻田形成一幅秀美的詩畫情景,吸引著游客拍照打卡留念。
時下正是香瓜上市的季節,曙光鎮西太平村的生態園也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西太平村村口,建起了“游客中心”。走在村里,不見一處柴草垛,整潔路面、優美淳樸的田園風光讓游客連連稱贊。潔白的圍墻邊都栽種著果樹、榛子樹,游客可以隨手采摘。游客不但可以在瓜園里采摘香瓜,還可以住民宿、吃農家飯。發展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村民的一項重要收入,綠色生態已經成為我省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顯著優勢。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旅游產業齊頭并進,實現了從“農村美”到“農民富”轉變,農民們也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我省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在資金、技術和人力上優先安排保障。省農業農村廳縣域經濟處二級調研員王永順說,“我省每年投入4.66億元,每個行政村5萬元。目前要‘由外向內’轉變,針對院子里亂堆亂放物品進行整治,同時實現屋里的干凈、整潔、衛生、健康。”未來5年,我省將鞏固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進一步提升整治水平,打造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環境優雅、美麗宜居的現代村屯,為建設美麗吉林、推進我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