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設打造“國家公園省”魅力綻放
今年7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再次拍到罕見的五只荒漠貓同框的畫面,引發網友驚嘆。此前,5月,玉樹市民在市區的巴塘河里多次目睹水獺捕魚的景象。1月,科研人員在距離西寧市150公里的山區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蹤跡。
青海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國家公園建設讓青海的綠水青山展露出它應有的容顏。
“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的賀信,為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指明了前進方向。
“站在地球‘第三極’,如何保護好‘中華水塔’,發揮青海重要而特殊的生態作用,為美麗中國建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是我們一直思考的一項重大課題。”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說,在長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青海找到了一條廣闊的道路,那就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2019年6月11日,青海省政府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正式啟動。一年來,青海緊緊扭住國家公園省建設這個關鍵之舉,深化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動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建設,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擴大生態普惠民生福祉,充分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
國家公園省建設打造綠水青山新顏值
盛夏是青海的旅游旺季,但在久負盛名的年保玉則景區,今年卻未見到一名游客——因為這里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2018年4月,為保護當地生態,青海省宣布年保玉則全面停止對外開放。
“這是我們實現三江源頭好生態,保障‘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最好見證。”青海省常務副省長李杰翔告訴記者,去年,青海省對可可西里、崗什卡雪山、年保玉則、青海湖鳥島和沙島等多個高原景區發布“禁游令”,原因是游客丟棄的垃圾污染了當地的草原、水源地。這是青海省歷史上自青海湖禁漁之后所采取的最嚴厲的環保措施。
“20世紀70年代始,受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三江源地區沙化面積增多,草地、湖泊面積不斷縮小,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說,青海的生態破壞有深刻的歷史教訓。
為守護這片凈土,2005年起國家就先后在青海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至今累計投資超過180億元。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在青海拉開帷幕,園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分園區;2018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公布;2019年6月青海省啟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
青海,綠水青山,有著令世界驚嘆的巨大價值,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被公認為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及生態安全屏障。連綿不斷的山脈間,雪山交錯、江河涌動,這里每年向下游輸送超過60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分別占長江、黃河、瀾滄江總水量的25%、49%和15%。
“獨特的區位造就了青海獨特的資源優勢,濕地面積全國第一、生態資源總價值達18.39萬億元,每年有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源輸出,青海生態大省名副其實,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恰逢其時。”李杰翔說。
統計數據表明,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的三江源區濕地面積由3.9萬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萬平方公里,20世紀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競流景觀再現三江源頭。青海湖面積2018年達到4563.88平方公里,比2004年擴大319.38平方公里。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黑頸鶴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加。藏羚羊由20世紀90年代的不足3萬只恢復到現在的7萬多只,普氏原羚從300多只恢復到2000多只,青海湖鳥類種數由20世紀90年代的189種增加到223種。
如今的三江源魅力獨特,這里既有狡猾的猞猁躲在巖縫里伺機而動,也有藏野驢在茫茫原野悠閑散步,還有充滿生機和靈性的“生命禁區”可可西里令人向往。
國家公園省建設開啟和諧發展新模式
8月份的鄂陵湖、扎陵湖畔,風吹草低見牛羊,50歲的達日杰在黃河源頭這兩個姊妹湖畔當“生態管護員”已經有4個年頭了,他說自己作為牧民,曾嘗到過賴以生存的草場一度惡化的“苦果”,所以十分珍惜如今的一切,也甘愿在本是頤養天年的年歲里成為奔波在生態保護一線的管護員:“這里是國家公園,也是我的家,我們必須把這里保護好。”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像達日杰一樣,持證上崗的生態管護員已經有1.7萬余名,他們每月固定的工資成為家里收入的主要來源。”赫萬成說,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深入推進,統籌處理好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成為公園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青海省結合實際積極探索“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廣大牧民放下牧鞭從草原利用者變身為保護者,肩負起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的職責。
“作為一名生態管護員,目光所及的云天、山水、草湖、鳥獸都是我們管護的對象。”29歲的聶文強常年奔波在祁連山的崇山峻嶺中,無論刮風下雨、暴雪雷電,巡山護林已經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他說:“生活在我們祁連山的每一個人,都是生態管護員。”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如一股“勁風”吹遍青海大地,從此青海舉全省之力開始了改革探索,從無到有摸著石頭過河,青海創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從生態修復項目到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模式,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三江源談何容易,但青海卻蹚出了一條路子,先后實施了原創性改革100多項,打破了“九龍治水”局面,徹底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關系。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正式設立,江源大地又將風光無限。
據介紹,青海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3.8萬個,其中生態扶貧崗位5萬個。三江源國家公園有1.7萬名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戶均年收入2.2萬元。祁連山國家公園建立“村兩委+生態保護”新機制,通過引導周邊群眾發展生態旅游、中藏藥材、森林康養等特色產業,帶動全省12.5萬名農牧民增收。
不管是達日杰還是聶文強,抑或是和他們有著相同身份的人,廣大牧民群眾正成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主體。從一個人輻射一個家庭再到社會,一個個生態保護的小單元構成生態保護大格局,在定量中尋求變量,在變量中實現突破,從無到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今無論是在三江源頭的雪山,還是在祁連山下的牧場,處處呈現一幅景美人美發展美的和諧美圖。
“隨著生態保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活在此的廣大牧民群眾深刻體會到了保護好生態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赫萬成說,他們轉變身份,有的從牧戶成為股東、社員,分享“紅利”,有的搶抓發展機遇,從事牧家樂、家庭賓館等綠色產業,還有的憑借一技之長開始走出去打工或做生意,多元渠道讓他們的收入比原來多出很多,生活質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江源頭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國家公園省建設構建青藏高原生態高地
“青海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國家公園示范省。”李杰翔說,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而祁連山的生態地位更加突出且重要。正是重要的生態地位和不可復制的生態價值,青海在國家可持續發展大局中具有突出戰略地位。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青海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當前的青海,從東向西、由南至北,已建立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樣性特點的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涵蓋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柴達木盆地和黃河干流五大地理區域。”青海省林草局局長李曉南介紹,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偉大“創舉”,今年4月青海省高規格啟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三年行動,三江源和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正在加快推進,青海湖和昆侖山兩個國家公園規劃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當中。
一年來,作為推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基礎,青海省在全國率先開展自然保護地調查評估與整合優化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全省223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調查評估,并將其中109處納入整合優化范圍,形成了全省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辦法、方案、預案及標準等一批成果。
在此基礎上,青海省進一步建立完善示范省建設規劃和制度標準體系,開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總體規劃等9個制度辦法的編制工作,初步建立起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規劃和制度標準體系,也為全國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提供了“青海方案”。
“根據計劃,我們梳理出2020年具體工作任務22項,其中16項工作任務已全部啟動實施。”李曉南介紹,目前已啟動了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總體規劃、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規劃、《青海省自然保護地條例(初稿)》的編制和自然保護區勘界立標工作。
青海目前擁有以自然保護為目標的保護地139處,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5%左右。不難預見,以生態保護為主旋律的國家公園省建設,將為這些自然保護地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順應發展實際,辯證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找到保護與發展的制衡點,在保護中實現發展,在發展中實現更好地保護,推動國家公園省建設,青海正在生態保護優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王建軍說,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600萬青海兒女正在用新時代畫筆雕琢青海這塊大美璞玉。
記者 萬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