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府補貼實現增長?熊貓乳品連續三年凈利下滑
來源:氫財經
?
2022-04-20 13:44:30
值得注意的是,熊貓乳品并未自建奶源地,主要依賴進口和供應商,這或也為其產品質量及安全埋下隱患。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alt="靠政府補貼實現增長?熊貓乳品連續三年凈利下滑">
圖/網絡
政府補貼銳減,熊貓乳品2021年凈利潤因之下滑。
4月17日晚,被稱為“煉乳第一股”的熊貓乳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其上市后首個完整會計年度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熊貓乳品實現營業收入8.57億元,同比增長25.21%;凈利潤7734.90萬元,同比減少5.11%。
盡管營收規模擴大超兩成,但熊貓乳品不僅“增收不增利”,還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經營風險。
【政府補貼銳減,毛利率下滑】
關于凈利潤下滑的原因,熊貓乳品在此前披露的2021年業績預告中曾提到,由于計入公司當期損益的政府補貼減少,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產生了影響。
的確如此,回溯熊貓乳品近年來的業績能夠看出,財政補貼款一直是公司利潤增長的主要數據來源。熊貓乳品上市前的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908.4萬元、576.6萬元、553.2萬元,分別占當期凈利潤的比例為10.4%、6.1%、8.3%。
熊貓乳品掛牌上市的2020年,收到的政府補助多達2391.2萬元。當年熊貓乳品全年的凈利潤為8151.29萬元,政府補助金額占當期凈利潤的比例達到29.3%。
不知何種原因,去年熊貓乳品拿到的政府補貼創下新低,僅324.4萬元。與2020年相比,減少超2000萬元。
除此之外,主營產品毛利率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熊貓乳品利潤下滑。
財報顯示,2021年熊貓乳品濃縮乳制品、乳品貿易和其他產品營收分別為5.42億元、2.54億元和0.61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63.2%、29.7%和7.1%。其中營收占比最大的濃縮乳制品毛利率為31.07%,同比下滑3.58%。
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受成本上升影響。2021年,熊貓乳品營業成本6.6億,同比增長27.3%,高于營業收入25.2%的增速,導致毛利率下降1.3%。
應對成本上漲的對策,最直接的做法往往是提價。去年12月末,熊貓乳品對外公告稱,對主要煉乳相關產品的出廠價格進行調整,調整幅度為3%-10%不等,新價格于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此表示,對于以ToB業務為主的熊貓乳品來說,靠提升價格改善毛利率的同時,也可能使其面臨丟失大客戶的風險。熊貓乳品核心產品毛利率下滑的主因是原料成本上漲,因此對大客戶有著較高依賴度的熊貓乳品來說,提價并非長久之計,降本增效才是業績長虹的良策。
【營收結構單一,布局奶酪業務】
熊貓乳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營業務在濃縮乳制品板塊,其中煉乳類產品是主打產品,占營收大頭。上面提到的乳品貿易業務,是指熊貓乳品從新西蘭恒天然進口奶粉,然后在中國銷售。
2021年,濃縮乳制品的銷售收入,占熊貓乳品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在60%以上,主要為煉乳產品的銷售收入。此前的2018-2020年,這一數據比重分別為75.15%、72.03%、64.18%。
產品單一,核心產品競爭力不強,嚴重依賴大客戶,也成為熊貓乳品長期以來存在的主要問題。
熊貓乳品的下游客戶,分為B端和C端。在ToB業務上,熊貓乳品長期高度依賴頭部客戶和原材料供應商。
此次年報數據顯示,排名前五客戶的銷售額占據了全年銷售額近20%,客戶包括香飄飄等,這就導致香飄飄銷量嚴重影響熊貓乳品業績。而熊貓乳品前五名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到年度采購總額近79%,其中,排名第一的供應商占到全年的60.86%。
經銷為主的ToC業務層面,在國內的煉乳銷售規模僅次于雀巢的熊貓乳品,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同規格、同類產品價格僅為雀巢的一半。而且在零售渠道布局上,熊貓乳品市占率遠遠落后于雀巢。
縱觀整個乳制品行業,發展較好的乳業巨頭的產品品類都比較豐富,不會過度依賴某一類產品。顯見的經營風險之下,熊貓乳品將寶壓在C端奶酪業務上。
熊貓乳品近年來多次對外聲稱,公司在奶酪領域有布局,奶酪板塊正在逐步成為公司濃縮乳制品業務新的增長點,當前公司已經推出奶酪棒、吸吸奶酪、奶油奶酪、馬蘇里拉奶酪等系列產品。
當下乳制品消費升級背景下,我國液態奶、酸奶已經是成熟市場競爭相對飽和,而奶酪是為數不多的擴張賽道。根據歐睿數據,2021年我國奶酪零售規模達123億,同比增速為23.0%,2016-2021年期間年復合增速為23.9%。
中國奶酪市場當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外乳企品牌也爭相搶奪“地盤”,行業競爭不可謂不大。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是外國品牌百吉福和蒙牛旗下的妙可藍多,伊利、光明等傳統乳企也強勢入局,而奶酪博士、妙飛等新生品牌,近年來的市場聲量也在持續增大。
在這片巨頭林立紅海市場上,熊貓乳品想要有一席之地絕非易事。至于在此次財報中,熊貓乳品并未披露奶酪業務的營收情況,而是相當“誠實”地表示,奶油、奶酪等其他乳制品的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
【解禁立即套現,安全問題多發】
經歷了實打實的一波三折,熊貓乳品在2020年10月成功掛牌上市。頭頂“煉乳第一股”的名號,上市首日從10.78元的發行價,一度沖高至88元,市值收盤于77.07億元。
但此后,熊貓乳品的股價長期處于緩慢下跌的狀態。截至2022年4月18日A股收盤,熊貓乳品股價為23.62,市值僅29.52億。
在上市之際,就有媒體發出一篇名為《熊貓乳業為何著了魔似的要上市?莫非急著套現?》的文章。而在去年10月,熊貓乳業限購股份首次解禁并上市流通當天,公司副董事長郭紅以及監事、多名高級管理人員,就“無縫”拋出減持計劃。
從天眼查的信息來看,熊貓乳品是以李作恭和郭紅為牽系的“家族式”企業,持股的大股東大多為相關的親屬。
而熊貓乳品的上述7名股東,合計減持了374.1250萬股,約合市值1.23億元。所有人的減持理由都是,“個人資金需求”。
今年2月,熊貓乳品公告稱,郭紅及丈夫周煒再因個人資金需求,將在未來6個月里減持公司股份249.9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2%。
2021年,熊貓乳品所屬的乳業概念板塊,漲幅約超過110%。熊貓乳品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弱于大多數乳業股。與2020年底1658家機構入場相比,截至目前,持倉熊貓乳品的機構僅剩個位數。
此外,熊貓乳品還數次陷入食品安全危機,被市場監管部門通報。2020年12月和2021年4月,熊貓乳品先后因產品菌落總數超標遭通報。
值得注意的是,熊貓乳品并未自建奶源地,主要依賴進口和供應商,這或也為其產品質量及安全埋下隱患。
圖/網絡
政府補貼銳減,熊貓乳品2021年凈利潤因之下滑。
4月17日晚,被稱為“煉乳第一股”的熊貓乳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其上市后首個完整會計年度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熊貓乳品實現營業收入8.57億元,同比增長25.21%;凈利潤7734.90萬元,同比減少5.11%。
盡管營收規模擴大超兩成,但熊貓乳品不僅“增收不增利”,還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經營風險。
【政府補貼銳減,毛利率下滑】
關于凈利潤下滑的原因,熊貓乳品在此前披露的2021年業績預告中曾提到,由于計入公司當期損益的政府補貼減少,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產生了影響。
的確如此,回溯熊貓乳品近年來的業績能夠看出,財政補貼款一直是公司利潤增長的主要數據來源。熊貓乳品上市前的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908.4萬元、576.6萬元、553.2萬元,分別占當期凈利潤的比例為10.4%、6.1%、8.3%。
熊貓乳品掛牌上市的2020年,收到的政府補助多達2391.2萬元。當年熊貓乳品全年的凈利潤為8151.29萬元,政府補助金額占當期凈利潤的比例達到29.3%。
不知何種原因,去年熊貓乳品拿到的政府補貼創下新低,僅324.4萬元。與2020年相比,減少超2000萬元。
除此之外,主營產品毛利率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熊貓乳品利潤下滑。
財報顯示,2021年熊貓乳品濃縮乳制品、乳品貿易和其他產品營收分別為5.42億元、2.54億元和0.61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63.2%、29.7%和7.1%。其中營收占比最大的濃縮乳制品毛利率為31.07%,同比下滑3.58%。
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受成本上升影響。2021年,熊貓乳品營業成本6.6億,同比增長27.3%,高于營業收入25.2%的增速,導致毛利率下降1.3%。
應對成本上漲的對策,最直接的做法往往是提價。去年12月末,熊貓乳品對外公告稱,對主要煉乳相關產品的出廠價格進行調整,調整幅度為3%-10%不等,新價格于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此表示,對于以ToB業務為主的熊貓乳品來說,靠提升價格改善毛利率的同時,也可能使其面臨丟失大客戶的風險。熊貓乳品核心產品毛利率下滑的主因是原料成本上漲,因此對大客戶有著較高依賴度的熊貓乳品來說,提價并非長久之計,降本增效才是業績長虹的良策。
【營收結構單一,布局奶酪業務】
熊貓乳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營業務在濃縮乳制品板塊,其中煉乳類產品是主打產品,占營收大頭。上面提到的乳品貿易業務,是指熊貓乳品從新西蘭恒天然進口奶粉,然后在中國銷售。
2021年,濃縮乳制品的銷售收入,占熊貓乳品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在60%以上,主要為煉乳產品的銷售收入。此前的2018-2020年,這一數據比重分別為75.15%、72.03%、64.18%。
產品單一,核心產品競爭力不強,嚴重依賴大客戶,也成為熊貓乳品長期以來存在的主要問題。
熊貓乳品的下游客戶,分為B端和C端。在ToB業務上,熊貓乳品長期高度依賴頭部客戶和原材料供應商。
此次年報數據顯示,排名前五客戶的銷售額占據了全年銷售額近20%,客戶包括香飄飄等,這就導致香飄飄銷量嚴重影響熊貓乳品業績。而熊貓乳品前五名供應商合計采購金額占到年度采購總額近79%,其中,排名第一的供應商占到全年的60.86%。
經銷為主的ToC業務層面,在國內的煉乳銷售規模僅次于雀巢的熊貓乳品,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同規格、同類產品價格僅為雀巢的一半。而且在零售渠道布局上,熊貓乳品市占率遠遠落后于雀巢。
縱觀整個乳制品行業,發展較好的乳業巨頭的產品品類都比較豐富,不會過度依賴某一類產品。顯見的經營風險之下,熊貓乳品將寶壓在C端奶酪業務上。
熊貓乳品近年來多次對外聲稱,公司在奶酪領域有布局,奶酪板塊正在逐步成為公司濃縮乳制品業務新的增長點,當前公司已經推出奶酪棒、吸吸奶酪、奶油奶酪、馬蘇里拉奶酪等系列產品。
當下乳制品消費升級背景下,我國液態奶、酸奶已經是成熟市場競爭相對飽和,而奶酪是為數不多的擴張賽道。根據歐睿數據,2021年我國奶酪零售規模達123億,同比增速為23.0%,2016-2021年期間年復合增速為23.9%。
中國奶酪市場當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外乳企品牌也爭相搶奪“地盤”,行業競爭不可謂不大。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是外國品牌百吉福和蒙牛旗下的妙可藍多,伊利、光明等傳統乳企也強勢入局,而奶酪博士、妙飛等新生品牌,近年來的市場聲量也在持續增大。
在這片巨頭林立紅海市場上,熊貓乳品想要有一席之地絕非易事。至于在此次財報中,熊貓乳品并未披露奶酪業務的營收情況,而是相當“誠實”地表示,奶油、奶酪等其他乳制品的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
【解禁立即套現,安全問題多發】
經歷了實打實的一波三折,熊貓乳品在2020年10月成功掛牌上市。頭頂“煉乳第一股”的名號,上市首日從10.78元的發行價,一度沖高至88元,市值收盤于77.07億元。
但此后,熊貓乳品的股價長期處于緩慢下跌的狀態。截至2022年4月18日A股收盤,熊貓乳品股價為23.62,市值僅29.52億。
在上市之際,就有媒體發出一篇名為《熊貓乳業為何著了魔似的要上市?莫非急著套現?》的文章。而在去年10月,熊貓乳業限購股份首次解禁并上市流通當天,公司副董事長郭紅以及監事、多名高級管理人員,就“無縫”拋出減持計劃。
從天眼查的信息來看,熊貓乳品是以李作恭和郭紅為牽系的“家族式”企業,持股的大股東大多為相關的親屬。
而熊貓乳品的上述7名股東,合計減持了374.1250萬股,約合市值1.23億元。所有人的減持理由都是,“個人資金需求”。
今年2月,熊貓乳品公告稱,郭紅及丈夫周煒再因個人資金需求,將在未來6個月里減持公司股份249.9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2%。
2021年,熊貓乳品所屬的乳業概念板塊,漲幅約超過110%。熊貓乳品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弱于大多數乳業股。與2020年底1658家機構入場相比,截至目前,持倉熊貓乳品的機構僅剩個位數。
此外,熊貓乳品還數次陷入食品安全危機,被市場監管部門通報。2020年12月和2021年4月,熊貓乳品先后因產品菌落總數超標遭通報。
值得注意的是,熊貓乳品并未自建奶源地,主要依賴進口和供應商,這或也為其產品質量及安全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