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及高管大手筆增持提勁,重慶銀行深耕川渝未來向好
來源:界面重慶
?
2022-02-17 17:51:04
文|楊雪
第一大股東、高管、董事合計增持股份超2600萬元,2月14日晚間,重慶銀行(601963.SH)發布穩定股價公告,昭示出對未來發展持續向好的信心。
作為西部首家“A+H”上市城商行,近年來,重慶銀行積極投入雙城經濟圈建設,充分發揮出深耕川渝的區位優勢,收獲業內諸多贊譽,綜合實力和品牌價值穩步提升?! ?center>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alt="">
“點面結合”,全力助推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年伊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又有大動作。
2月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正式印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共納入標志性重大項目160個,總投資超2萬億元,2022年計劃投資1835億元。
一系列的政策利好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力。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前瞻性布局,重慶銀行區位優勢愈加明顯。
據了解,自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重慶銀行就制定了總體金融服務方案,既包含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精準施策、細分化分工,也包含了聯動同業、聯動區域的一體化布局。
重大項目具有投資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特點,是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目前,重慶銀行已通過債券、貸款等多種形式支持超過多個區域重大項目建設,涵蓋水利、鐵路、機場、軌道交通、醫院、商貿物流、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如川渝兩省市共同批準設立的唯一一個跨省域省級新區高竹新區、京昆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川南城際鐵路的自貢高鐵東站等。
除了自身的細分化施工布局,重慶銀行還充分發揮出“橋頭堡”作用,積極與同業聯動、區域聯動,高標準與雙城同頻共振。
在推動區域融合發展和產業一體化發展方面,重慶銀行做好川渝兩地設立的10個川渝毗鄰地區區域合作發展功能平臺以及20個川渝合作共建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的服務工作。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與高竹新區、兩江魚復工業園區、德陽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制定服務方案,支持區域基建及產業發展。
目前,重慶銀行已與成都銀行就共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柜面互通業務已實現個人存取、轉賬業務手續費全免,支持了川渝通辦。重慶銀行在雙城區域信貸投放超千億元,已支持超5萬戶民營主體、發行“成渝雙城主體精選”理財產品十余款、與區域內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工業園區合計超過500次。
伴隨一批批重大政策、重點項目、重要事項落地見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按下“快進鍵”。作為重慶本土金融機構,未來,重慶銀行還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屢獲殊榮,邁入高質量發展坦途回首前路,2021年,對于重慶銀行是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正式在上海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西部首家“A+H”上市城商行外,重慶銀行還斬獲了諸多行業大獎,以優質的資產、穩健的步伐邁向了高質量發展的坦途。
近期,證券之星主辦的“財經風云榜·新征程”2021年度評選活動落下帷幕,重慶銀行榮獲得“年度卓越品牌銀行獎”;在第三屆“重慶金融·上游榜”評選中,重慶銀行榮獲2021年度卓越品牌影響力機構;在第十四屆時代營銷盛典中,重慶銀行憑借領先于同行水平的品牌綜合實力,斬獲“品牌價值傳播獎”。
從全球視野來看,重慶銀行的“優質”仍被認可。截至目前,重慶銀行已連續6年躋身《銀行家》全球前300強,2021年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榜單中,位列206位,排名上升53位,增速在全國上榜銀行中排名第二。連續5年獲得標準普爾“BBB-/穩定/A-3”投資級評級,在國內城商行中處于領先水平;《福布斯》2021年全球企業2000強排行榜排名較去年大幅躍升128位。
多家業內權威機構的褒獎背后是重慶銀行品牌形象和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重慶銀行最近一次發布的第三季度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實現營業收入111.8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3.01億元,增幅13.2%。實現凈利潤42.1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12億元,增幅5.3%。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2021年以來469家新上市企業前三季度凈利潤排名中,重慶銀行擠進前10,排在第6。
新的一年,資本市場上多家調研機構普遍認可銀行股估值可能低位修復。平安證券研報表示,目前銀行板塊靜態估值水平0.64倍,處于歷史絕對低位,安全邊際充分。事實上,早在2021年,重慶銀行便受到了多家機構的肯定。包括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廣發證券在內的多個券商發布研究分析報告,其中7家為首次覆蓋,給予了重慶銀行“增持”或“優于大市”的評級。
隨著雙城經濟圈持續釋放政策紅利、資本市場大環境信心恢復,重慶銀行的價值與實力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看見。重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行將繼續緊抓國家重點政策,全面加快數字化建設,強化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更好服務新發展格局,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第一大股東、高管、董事合計增持股份超2600萬元,2月14日晚間,重慶銀行(601963.SH)發布穩定股價公告,昭示出對未來發展持續向好的信心。
作為西部首家“A+H”上市城商行,近年來,重慶銀行積極投入雙城經濟圈建設,充分發揮出深耕川渝的區位優勢,收獲業內諸多贊譽,綜合實力和品牌價值穩步提升?! ?center>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alt="">
“點面結合”,全力助推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年伊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又有大動作。
2月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正式印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名單》,共納入標志性重大項目160個,總投資超2萬億元,2022年計劃投資1835億元。
一系列的政策利好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力。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前瞻性布局,重慶銀行區位優勢愈加明顯。
據了解,自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重慶銀行就制定了總體金融服務方案,既包含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精準施策、細分化分工,也包含了聯動同業、聯動區域的一體化布局。
重大項目具有投資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特點,是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目前,重慶銀行已通過債券、貸款等多種形式支持超過多個區域重大項目建設,涵蓋水利、鐵路、機場、軌道交通、醫院、商貿物流、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如川渝兩省市共同批準設立的唯一一個跨省域省級新區高竹新區、京昆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川南城際鐵路的自貢高鐵東站等。
除了自身的細分化施工布局,重慶銀行還充分發揮出“橋頭堡”作用,積極與同業聯動、區域聯動,高標準與雙城同頻共振。
在推動區域融合發展和產業一體化發展方面,重慶銀行做好川渝兩地設立的10個川渝毗鄰地區區域合作發展功能平臺以及20個川渝合作共建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的服務工作。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與高竹新區、兩江魚復工業園區、德陽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制定服務方案,支持區域基建及產業發展。
目前,重慶銀行已與成都銀行就共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柜面互通業務已實現個人存取、轉賬業務手續費全免,支持了川渝通辦。重慶銀行在雙城區域信貸投放超千億元,已支持超5萬戶民營主體、發行“成渝雙城主體精選”理財產品十余款、與區域內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工業園區合計超過500次。
伴隨一批批重大政策、重點項目、重要事項落地見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按下“快進鍵”。作為重慶本土金融機構,未來,重慶銀行還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屢獲殊榮,邁入高質量發展坦途回首前路,2021年,對于重慶銀行是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正式在上海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西部首家“A+H”上市城商行外,重慶銀行還斬獲了諸多行業大獎,以優質的資產、穩健的步伐邁向了高質量發展的坦途。
近期,證券之星主辦的“財經風云榜·新征程”2021年度評選活動落下帷幕,重慶銀行榮獲得“年度卓越品牌銀行獎”;在第三屆“重慶金融·上游榜”評選中,重慶銀行榮獲2021年度卓越品牌影響力機構;在第十四屆時代營銷盛典中,重慶銀行憑借領先于同行水平的品牌綜合實力,斬獲“品牌價值傳播獎”。
從全球視野來看,重慶銀行的“優質”仍被認可。截至目前,重慶銀行已連續6年躋身《銀行家》全球前300強,2021年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榜單中,位列206位,排名上升53位,增速在全國上榜銀行中排名第二。連續5年獲得標準普爾“BBB-/穩定/A-3”投資級評級,在國內城商行中處于領先水平;《福布斯》2021年全球企業2000強排行榜排名較去年大幅躍升128位。
多家業內權威機構的褒獎背后是重慶銀行品牌形象和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重慶銀行最近一次發布的第三季度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實現營業收入111.8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3.01億元,增幅13.2%。實現凈利潤42.1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12億元,增幅5.3%。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2021年以來469家新上市企業前三季度凈利潤排名中,重慶銀行擠進前10,排在第6。
新的一年,資本市場上多家調研機構普遍認可銀行股估值可能低位修復。平安證券研報表示,目前銀行板塊靜態估值水平0.64倍,處于歷史絕對低位,安全邊際充分。事實上,早在2021年,重慶銀行便受到了多家機構的肯定。包括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廣發證券在內的多個券商發布研究分析報告,其中7家為首次覆蓋,給予了重慶銀行“增持”或“優于大市”的評級。
隨著雙城經濟圈持續釋放政策紅利、資本市場大環境信心恢復,重慶銀行的價值與實力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看見。重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行將繼續緊抓國家重點政策,全面加快數字化建設,強化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更好服務新發展格局,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