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馬股份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償債壓力陡增
來源:氫財經
?
2021-12-17 13:50:08
面對高企的短期負債和日益明顯的擔保、非標融資風險,迪馬股份壓力陡增。
近日,迪馬股份發布了關于第一大股東債務重組進展的公告,稱東銀控股債務重組工作有序推進中。
據悉,東銀控股以及其一致行動人趙潔紅和重慶碩潤石化,合計持有迪馬股份42.11%的股份,而在2017年末爆發的東銀控股債務危機之后,均全部處于被凍結狀態。
而此次東銀控股完成留債利息的支付,也使得迪馬股份暫時卸下一樁心事。畢竟,如果控股股東出了問題,勢必會連累到迪馬控股。
不過,就當前情況來看,所謂的“連累”已然發生,迪馬股份2020年破千億的夢想就已經宣告破滅。而失去了大股東的支持,迪馬股份近年來融資成本也不斷攀升,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最新數據顯示,迪馬股份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且現金流全面惡化。
而面對高企的短期負債和日益明顯的擔保、非標融資風險,迪馬股份壓力陡增。
【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作為房企東原地產的母公司,迪馬股份有一份追求千億規模的熱情。
資料顯示,房地產業及物業服務是迪馬股份的主要收入來源,占比高達86.72%,而東原地產是該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2018年,東原地產董事長羅韶穎就表示,公司2020年的銷售目標是跨入千億。
不過,數據顯示,東原地產2020年全口徑銷售額為602.1億元,離千億目標足足差了五分之二。
這或許正是由控股股東爆發債務危機而導致的結果。
從業績方面來看,2018年-2020年,迪馬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2.46億元、196.97億元和212.7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8.87%、48.71%和7.99%;同期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0.17億元、14.32億元和18.0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1.87%、40.86%和25.89%,盡管營收利潤逐年增長,但增速已逐年下滑。
而在2021年前三季度,迪馬股份營業收入為112.48億元,大增75.83%;同期歸母凈利潤卻下滑了41.02%,至1.94億元。
事實上,半年報顯示,迪馬股份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2.31億元,同比增長45.52%;同期歸母凈利潤1.43億元,同比減少29.46%。
也就是說,今年以來,迪馬股份完全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其毛利率的下滑。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前三季度,迪馬股份的毛利率分別為29.92%、28.65%、20.39%和18.34%,持續下滑。
而在房地產業及物業服務業務方面,2020年其毛利率為20.09%,較上年減少8.48個百分點。盡管今年上半年該數據升至24.77%,但仍不及2019年的水平。
其次,是迪馬股份營業成本的增加。
數據顯示,在營收大漲75.83%的同時,其營業總成本也同比增加了67.47%至108.27億元。其中,營業成本同比漲幅88.36%至91.85億元,已經接近翻番;銷售費用6.91億元,漲了20.7%;管理費用6.95億元,漲了21.25%。
更為奇怪的,是迪馬股份少數股東損益的暴增。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5.62億凈利潤中,少數股東分走3.69億元,同比大漲了317.28%,而歸母凈利潤僅有1.94億元。
而從控股股東和少數股東的權益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歸母股東權益為109.39億元,少數股東權益89.83億元。
也就說,占迪馬股份所有者權益比例不足一半的少數股東,卻分走了絕大部分利潤,使得歸母凈利潤只有“可憐”的1.94億元。
要理解這個現象,還得追溯回2020年12月,彼時東銀控股債務重組方案敲定,公司股東的現金分紅都會被要求劃轉到法院賬戶。
而這一方案,就跟迪馬股份的利潤分配產生了聯系。
而如此利潤分配,細想之下意味深長。
【短期償債壓力巨大,擔保、非標融資風險高】
更為嚴重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迪馬股份現金流量凈額為-53.49億元,較去年同期斷崖式下滑了221.25%。
經營性現金流的持續凈流出,使得迪馬股份手中的現金及等價物較期初減少19.77億元,為45.96億元。
而現金流大幅下降,使得迪馬股份的債務問題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迪馬股份的負債合計為728.77億元,其中流動負債589.56億元,占比81%。
而在短期債務方面,迪馬股份的短期借款34.2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33.21億元,兩項合計達67.5億元。
也就是說,迪馬股份手中45.96億元的現金及等價物,已經難以覆蓋短期債務了。由此可知,其償債壓力有多大。
要知道,這還是在沒有包括應付票據的情況下。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迪馬股份的應付票據及應付款規模達到了105.16億元,同比增長33.73%;其中應付票據大漲60.16%至14.79億元,應付賬款同比增加30.21%至90.37億元。
應付票據也可以算為一年到期的短期債務,而應付賬款雖然沒有明確的兌付時間節點,但如果長期不予兌付,勢必會給下游供應商等帶來資金壓力。
除了短期債務值得關注之外,迪馬股份的擔保風險也不容忽視。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0月29日,迪馬股份為全資子公司擔保金額60.82億元,為控股子公司擔保金額113.16億元,子公司相關之間提供擔保126.43億元,該三項累計擔保金額超過了300億元。
此外,公告顯示,截至9月30日,迪馬股份還為聯營公司提供了56.11億元的擔保。
而截至三季度,迪馬股份的凈資產僅有199.22億元。也就是說,其累計擔保總額與凈資產的比值高達178%,如此高比例的擔保,風險不容小覷。
除此之外,迪馬股份對非標融資的依賴度也很大。
資料顯示,去年以來,迪馬股份旗下子公司通過信托融資次數高達12次,融資金額60多億元。僅在今年,其信托融資就有7次之多,余額高達46.16億元。
而此類信托融資期限,大多數為1至2年期,債務集中到期的壓力較大。
除了信托以外,迪馬股份的其余非標融資金額,僅今年披露的就高達20多億元。
如此看來,迪馬股份的短債償還壓力、擔保風險以及非標融資集中到期壓力,三者在其業績和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或將集中爆發。
如此看來,迪馬股份危機初現。
近日,迪馬股份發布了關于第一大股東債務重組進展的公告,稱東銀控股債務重組工作有序推進中。
據悉,東銀控股以及其一致行動人趙潔紅和重慶碩潤石化,合計持有迪馬股份42.11%的股份,而在2017年末爆發的東銀控股債務危機之后,均全部處于被凍結狀態。
而此次東銀控股完成留債利息的支付,也使得迪馬股份暫時卸下一樁心事。畢竟,如果控股股東出了問題,勢必會連累到迪馬控股。
不過,就當前情況來看,所謂的“連累”已然發生,迪馬股份2020年破千億的夢想就已經宣告破滅。而失去了大股東的支持,迪馬股份近年來融資成本也不斷攀升,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最新數據顯示,迪馬股份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且現金流全面惡化。
而面對高企的短期負債和日益明顯的擔保、非標融資風險,迪馬股份壓力陡增。
【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作為房企東原地產的母公司,迪馬股份有一份追求千億規模的熱情。
資料顯示,房地產業及物業服務是迪馬股份的主要收入來源,占比高達86.72%,而東原地產是該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2018年,東原地產董事長羅韶穎就表示,公司2020年的銷售目標是跨入千億。
不過,數據顯示,東原地產2020年全口徑銷售額為602.1億元,離千億目標足足差了五分之二。
這或許正是由控股股東爆發債務危機而導致的結果。
從業績方面來看,2018年-2020年,迪馬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2.46億元、196.97億元和212.7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8.87%、48.71%和7.99%;同期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0.17億元、14.32億元和18.0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1.87%、40.86%和25.89%,盡管營收利潤逐年增長,但增速已逐年下滑。
而在2021年前三季度,迪馬股份營業收入為112.48億元,大增75.83%;同期歸母凈利潤卻下滑了41.02%,至1.94億元。
事實上,半年報顯示,迪馬股份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2.31億元,同比增長45.52%;同期歸母凈利潤1.43億元,同比減少29.46%。
也就是說,今年以來,迪馬股份完全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其毛利率的下滑。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前三季度,迪馬股份的毛利率分別為29.92%、28.65%、20.39%和18.34%,持續下滑。
而在房地產業及物業服務業務方面,2020年其毛利率為20.09%,較上年減少8.48個百分點。盡管今年上半年該數據升至24.77%,但仍不及2019年的水平。
其次,是迪馬股份營業成本的增加。
數據顯示,在營收大漲75.83%的同時,其營業總成本也同比增加了67.47%至108.27億元。其中,營業成本同比漲幅88.36%至91.85億元,已經接近翻番;銷售費用6.91億元,漲了20.7%;管理費用6.95億元,漲了21.25%。
更為奇怪的,是迪馬股份少數股東損益的暴增。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5.62億凈利潤中,少數股東分走3.69億元,同比大漲了317.28%,而歸母凈利潤僅有1.94億元。
而從控股股東和少數股東的權益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歸母股東權益為109.39億元,少數股東權益89.83億元。
也就說,占迪馬股份所有者權益比例不足一半的少數股東,卻分走了絕大部分利潤,使得歸母凈利潤只有“可憐”的1.94億元。
要理解這個現象,還得追溯回2020年12月,彼時東銀控股債務重組方案敲定,公司股東的現金分紅都會被要求劃轉到法院賬戶。
而這一方案,就跟迪馬股份的利潤分配產生了聯系。
而如此利潤分配,細想之下意味深長。
【短期償債壓力巨大,擔保、非標融資風險高】
更為嚴重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迪馬股份現金流量凈額為-53.49億元,較去年同期斷崖式下滑了221.25%。
經營性現金流的持續凈流出,使得迪馬股份手中的現金及等價物較期初減少19.77億元,為45.96億元。
而現金流大幅下降,使得迪馬股份的債務問題被放在了聚光燈下。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迪馬股份的負債合計為728.77億元,其中流動負債589.56億元,占比81%。
而在短期債務方面,迪馬股份的短期借款34.2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33.21億元,兩項合計達67.5億元。
也就是說,迪馬股份手中45.96億元的現金及等價物,已經難以覆蓋短期債務了。由此可知,其償債壓力有多大。
要知道,這還是在沒有包括應付票據的情況下。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迪馬股份的應付票據及應付款規模達到了105.16億元,同比增長33.73%;其中應付票據大漲60.16%至14.79億元,應付賬款同比增加30.21%至90.37億元。
應付票據也可以算為一年到期的短期債務,而應付賬款雖然沒有明確的兌付時間節點,但如果長期不予兌付,勢必會給下游供應商等帶來資金壓力。
除了短期債務值得關注之外,迪馬股份的擔保風險也不容忽視。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0月29日,迪馬股份為全資子公司擔保金額60.82億元,為控股子公司擔保金額113.16億元,子公司相關之間提供擔保126.43億元,該三項累計擔保金額超過了300億元。
此外,公告顯示,截至9月30日,迪馬股份還為聯營公司提供了56.11億元的擔保。
而截至三季度,迪馬股份的凈資產僅有199.22億元。也就是說,其累計擔保總額與凈資產的比值高達178%,如此高比例的擔保,風險不容小覷。
除此之外,迪馬股份對非標融資的依賴度也很大。
資料顯示,去年以來,迪馬股份旗下子公司通過信托融資次數高達12次,融資金額60多億元。僅在今年,其信托融資就有7次之多,余額高達46.16億元。
而此類信托融資期限,大多數為1至2年期,債務集中到期的壓力較大。
除了信托以外,迪馬股份的其余非標融資金額,僅今年披露的就高達20多億元。
如此看來,迪馬股份的短債償還壓力、擔保風險以及非標融資集中到期壓力,三者在其業績和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或將集中爆發。
如此看來,迪馬股份危機初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