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城與時間賽跑
來源:斑馬消費
?
2021-11-02 12:04:49
股東開炮、股債雙殺及評級下調,陽光城瞬間跌入黑暗時空。
回望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還是晴空一片,投拓計劃、發債順利進行,多家機構上調評級,直至三季報披露后驟然變臉,市場恐慌一片。
4年前,陽光城大干快上,用時間換空間。如今,它更需要與時間賽跑,來挽回市場的信心。
股東開炮
自上周披露三季報后,陽光城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3.33億元、歸母凈利潤29.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9%和6.23%。但扣非凈利潤0.87億元,同比下降96.89%。
公司第三季度經營受到重挫,實現營業收入114.01億元、歸母凈利潤9.19億元,扣非凈利潤-17.5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8.24%、11.57%和274.27%。三項指標同時下滑,無疑向外界透露出危險的信號。
經營不力馬上成為公司董事會議上的焦點,泰康系兩位董事陳奕倫、姜佳立同時向董事會開炮,并投出反對票。他們理由很簡單:公司管理層對經營惡化,得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去年,泰康系對陽光城的未來還比較看好。當年9月,泰康人壽、泰康養老及泰康資產攜手成為陽光城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合計13.61%,支付對價33.8億元。
在今年4月的2020業績會上,陳奕倫還表示看好陽光城未來的發展。同月,雙方將合作推向深入,陽光城控股股東陽光控股和泰康系的合作,延伸到醫療、健康、教育等業務方面。
去年轉讓股份時,陽光城和泰康系簽下10年業績承諾,即2020年-2024年歸母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不低于15%,實現累計歸母凈利潤340.59億元;2025年-2029年,分別實現5%到10%的業績增速。
查閱公司過往業績發現,達到上述要求并非難事,2013年到2019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復合年增長率為35%。
截至前三季度,公司完成歸母凈利潤29.13億元,同比增長6.23%,距離15%的增長目標差別不小。
今年前三季度獲得投資收益48.58億元,同比大增320%。公司在第三季度與萬物云的換股交易,僅此一筆就獲得歸母凈利潤25.31億元。
通過賣資產保利潤,顯然不是泰康系希望看到的,或許這是泰康系董事投下反對票的原因之一。
股債雙跌
董事會議上爆發的分歧,早已影響到企業信用。盡管公司一再對三季報業績作出解釋,將原因歸咎于市場、政策調控及預售資金監管等外部因素,還在11月1日對債務展期方案加入實控人全額擔保措施,并對8筆美元債提出要約,還是未能遏住股價大跌和債券價格振蕩。
公司股價自10月29日跌停之后未能止跌,11月1日收盤收報2.98元,跌幅7.45%,總市值123.38億元,創公司上市以來新低。
此外,公司多筆債券繼10月28日大跌后跌勢難止,11月1日收盤,20陽城01、20陽城03和20陽城04分別下跌38.11%、41.03%和7.63%。
在藍光發展、新力控股及花樣年陸續爆雷之后,陽光城也嘗到“股債雙殺”的滋味。
受此波及,評級機構已對陽光城的信用評級下調。惠譽將陽光城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B+降B-,并展望負面;將公司高級無抵押評級從B+調至B-。
惠譽披露,今年9月以來,陽光城在岸及離岸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收緊,2022年-2023年到期債券的交易價格處于不良水平。
惠譽認為,未來12個月里陽光城有大量短債到期,今年剩余時間到期規模約為53億元,還有包括ABS等債務合計185億元將在2022年到期。
截至今年9月,公司貨幣資金271.8億元,足以應付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71.5億元。
不過,惠譽表示并非所有現金會拿出來償債,監管部門本來就對預售收益使用的嚴格限制,部分資金可能會被鎖定。
在市場及樓市調控因素疊加影響之下,陽光城這個冬季恐怕備受煎熬。
“雙斌”大干的4年
今年前9個月,陽光城累計實現銷售額1539.07億元,完成年度銷售計劃的7成。9月單月,公司實現銷售額209.09億元,同比增長11.3%,環比增長9.9%,是全國39家典型上市房企中唯一一家同比、環比雙增的企業。
行業紅利逐漸消失之時,有這樣的銷售表現實屬不易。
陽光城從年銷售規模不及千億到跨進2000億俱樂部,與老板林騰蛟舍得放權,“雙斌”全面操盤企業經營不無關系。
2017年11月,林騰蛟挖了碧桂園的“墻角”,將時任碧桂園聯席總裁朱榮斌、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吳建斌請進陽光城。
從碧桂園“空降”之前,朱榮斌、吳建斌先后在碧桂園、中海、富力等房企浸淫多年,歷經工程、營銷、財務及資本運作等多個環節歷練,積累了豐厚的行業經驗,尤其二人同時輔佐楊國強多年。
朱吳兩人進駐后,林騰蛟則當起甩手掌柜。至今來看,林騰蛟可能是地產行業最灑脫的老板。
公司上一次輝煌,還是在明星職業經理人陳凱操盤下,3年為公司帶來增長10倍銷售規模,陳凱離任之后,公司銷售增速放緩。
2018年,萬科已在大喊“活下去”,朱吳二人祭出高周轉大旗全國擴張,逐漸成為“另一家碧桂園”。陽光城銷售規模2018年突破千億,實現1629億元;2019年再破2000億元,躋身全國房企TOP15。
沖刺幾年之后逐漸體力不支,增長大幅放緩。2020年,公司實現銷售額2180億元,同比僅增長3.32%,也就是比上年多賣了70億。
銷售放緩之時,盈利能力下滑。
梳理過往3年數據發現,公司毛利率、凈利率呈現出下行趨勢,尤其毛利率在今年前三季度較上年同期降幅6.01個百分點,凈利率在7%左右徘徊,遠低于行業整體水平。
期間,公司總負債卻在不斷增大。2017年負債合計1827億元,至今年9月增至3160億元。
公司現金流問題懸之又懸,截至三季報末,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量凈額、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分別下降4.70%和298.86%。
回望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還是晴空一片,投拓計劃、發債順利進行,多家機構上調評級,直至三季報披露后驟然變臉,市場恐慌一片。
4年前,陽光城大干快上,用時間換空間。如今,它更需要與時間賽跑,來挽回市場的信心。
股東開炮
自上周披露三季報后,陽光城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3.33億元、歸母凈利潤29.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9%和6.23%。但扣非凈利潤0.87億元,同比下降96.89%。
公司第三季度經營受到重挫,實現營業收入114.01億元、歸母凈利潤9.19億元,扣非凈利潤-17.5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8.24%、11.57%和274.27%。三項指標同時下滑,無疑向外界透露出危險的信號。
經營不力馬上成為公司董事會議上的焦點,泰康系兩位董事陳奕倫、姜佳立同時向董事會開炮,并投出反對票。他們理由很簡單:公司管理層對經營惡化,得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去年,泰康系對陽光城的未來還比較看好。當年9月,泰康人壽、泰康養老及泰康資產攜手成為陽光城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合計13.61%,支付對價33.8億元。
在今年4月的2020業績會上,陳奕倫還表示看好陽光城未來的發展。同月,雙方將合作推向深入,陽光城控股股東陽光控股和泰康系的合作,延伸到醫療、健康、教育等業務方面。
去年轉讓股份時,陽光城和泰康系簽下10年業績承諾,即2020年-2024年歸母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不低于15%,實現累計歸母凈利潤340.59億元;2025年-2029年,分別實現5%到10%的業績增速。
查閱公司過往業績發現,達到上述要求并非難事,2013年到2019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復合年增長率為35%。
截至前三季度,公司完成歸母凈利潤29.13億元,同比增長6.23%,距離15%的增長目標差別不小。
今年前三季度獲得投資收益48.58億元,同比大增320%。公司在第三季度與萬物云的換股交易,僅此一筆就獲得歸母凈利潤25.31億元。
通過賣資產保利潤,顯然不是泰康系希望看到的,或許這是泰康系董事投下反對票的原因之一。
股債雙跌
董事會議上爆發的分歧,早已影響到企業信用。盡管公司一再對三季報業績作出解釋,將原因歸咎于市場、政策調控及預售資金監管等外部因素,還在11月1日對債務展期方案加入實控人全額擔保措施,并對8筆美元債提出要約,還是未能遏住股價大跌和債券價格振蕩。
公司股價自10月29日跌停之后未能止跌,11月1日收盤收報2.98元,跌幅7.45%,總市值123.38億元,創公司上市以來新低。
此外,公司多筆債券繼10月28日大跌后跌勢難止,11月1日收盤,20陽城01、20陽城03和20陽城04分別下跌38.11%、41.03%和7.63%。
在藍光發展、新力控股及花樣年陸續爆雷之后,陽光城也嘗到“股債雙殺”的滋味。
受此波及,評級機構已對陽光城的信用評級下調。惠譽將陽光城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B+降B-,并展望負面;將公司高級無抵押評級從B+調至B-。
惠譽披露,今年9月以來,陽光城在岸及離岸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收緊,2022年-2023年到期債券的交易價格處于不良水平。
惠譽認為,未來12個月里陽光城有大量短債到期,今年剩余時間到期規模約為53億元,還有包括ABS等債務合計185億元將在2022年到期。
截至今年9月,公司貨幣資金271.8億元,足以應付1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71.5億元。
不過,惠譽表示并非所有現金會拿出來償債,監管部門本來就對預售收益使用的嚴格限制,部分資金可能會被鎖定。
在市場及樓市調控因素疊加影響之下,陽光城這個冬季恐怕備受煎熬。
“雙斌”大干的4年
今年前9個月,陽光城累計實現銷售額1539.07億元,完成年度銷售計劃的7成。9月單月,公司實現銷售額209.09億元,同比增長11.3%,環比增長9.9%,是全國39家典型上市房企中唯一一家同比、環比雙增的企業。
行業紅利逐漸消失之時,有這樣的銷售表現實屬不易。
陽光城從年銷售規模不及千億到跨進2000億俱樂部,與老板林騰蛟舍得放權,“雙斌”全面操盤企業經營不無關系。
2017年11月,林騰蛟挖了碧桂園的“墻角”,將時任碧桂園聯席總裁朱榮斌、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吳建斌請進陽光城。
從碧桂園“空降”之前,朱榮斌、吳建斌先后在碧桂園、中海、富力等房企浸淫多年,歷經工程、營銷、財務及資本運作等多個環節歷練,積累了豐厚的行業經驗,尤其二人同時輔佐楊國強多年。
朱吳兩人進駐后,林騰蛟則當起甩手掌柜。至今來看,林騰蛟可能是地產行業最灑脫的老板。
公司上一次輝煌,還是在明星職業經理人陳凱操盤下,3年為公司帶來增長10倍銷售規模,陳凱離任之后,公司銷售增速放緩。
2018年,萬科已在大喊“活下去”,朱吳二人祭出高周轉大旗全國擴張,逐漸成為“另一家碧桂園”。陽光城銷售規模2018年突破千億,實現1629億元;2019年再破2000億元,躋身全國房企TOP15。
沖刺幾年之后逐漸體力不支,增長大幅放緩。2020年,公司實現銷售額2180億元,同比僅增長3.32%,也就是比上年多賣了70億。
銷售放緩之時,盈利能力下滑。
梳理過往3年數據發現,公司毛利率、凈利率呈現出下行趨勢,尤其毛利率在今年前三季度較上年同期降幅6.01個百分點,凈利率在7%左右徘徊,遠低于行業整體水平。
期間,公司總負債卻在不斷增大。2017年負債合計1827億元,至今年9月增至3160億元。
公司現金流問題懸之又懸,截至三季報末,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量凈額、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分別下降4.70%和2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