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自科技:業績“過山車” 首日破發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
2021-11-02 12:04:33
業績突然爆發“助力”中自科技成功登陸科創板,公司卻在上市后隨即“變臉”乃至破發。
首日破發后,科創板上市公司中自科技(688737.SH)再迎三連跌。10月22日,中自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價70.9元/股。上市當天,公司股價直線下行并最終報收66.03元/股,首日破發下跌6.87%;截至27日,中自科技上市四天股價累計縮水17.36%。
得益于天然氣重卡國六排放計劃的實施,中自科技在2019年迎來業績爆發,公司營業收入2019-2020年年均增長176.73%,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45.94%和152.27%。
但行業“陣風”過后中自科技經營業績隨即大幅“縮水”。2021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下滑54.61%和81.76%,與上市前的高增長對比鮮明。
截至目前,尚未出售的中自科技打新中簽投資者單簽浮虧已超過6000元。
精準“踩點”踏“風”上市
中自科技主營機動車尾氣處理環保催化劑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公司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
新三板掛牌前,中自科技的經營業績不佳。2013-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徘徊于1.2億元至1.6億元,期間公司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2517萬元。
2017年3月,中自科技宣布終止在新三板掛牌交易。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增至3.37億元,但歸母凈利潤虧損幅度擴大至5931萬元。
中自科技的產品主要應用于商用車領域,主要包括天然氣車和柴油車兩類。2018年,中自科技的天然氣車和柴油車用催化劑產品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34億元和1.46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9.91%和43.44%。
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重型柴油車國六標準分國六a和國六b兩個階段實施。其中,國六a階段,天然氣汽車于2019年7月1日起率先執行新計劃標準,城市車輛(主要在城市運行的公交車、郵政車和環衛車)和所有重型柴油車分別于2020年7月1日和2021年7月1日起實施。國六b階段,天然氣車輛及所有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車輛分別于2021年1月1日和2023年7月1日實施。
受新標準政策實施推動,2018-2020年,中國重型天然氣商用車銷量分別達到6.42萬輛、10.40萬輛、14.20萬輛,2019年和2020年同比分別增長61.99%和36.54%。
得益于此,2019年起,中自科技經營業績突飛猛進。招股書顯示,2019年和2020年,中自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0.01億元和25.77億元,同比增長197.54%和157.39%;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655萬元和2.18億元,同比增長254.94%和152.27%。其中,公司的天然汽車產品分別實現銷售收入7.61億元和21.99億元,同比增長467.91%和188.96%,占當期營收比重升至76.08%和85.37%。
2020年6月,中自科技正式提交了科創板上市輔導備案;2021年6月,公司科創板首發順利通過。憑借“階段性”的政策“利好”,中自科技在短時間內加速“躍進”,并最終精準“踩點”完成上市。
政策“風”過業績“褪色”
2021年上半年,中自科技的營業收入約為6.2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54.61%;歸母凈利潤為287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滑81.76%;扣非后歸母凈利潤2326萬元,較上年同期下滑86.31%。
同時,中自科技預計,1-9月,公司的營業收入為8.6億元至9.5億元,同比下滑57.48%至53.03%;歸母凈利潤為4500萬元至5400萬元,同比下滑75.33%至70.40%;扣非歸母凈利潤為3000萬元至3900萬元,同比下滑84.63%至80.02%。
由于業績增長有賴于行業的階段性爆發,中自科技經營業績由“高峰”迅速回落。除了行業趨勢,僅從現金角度來看,中自科技的業績下滑現象或許并非不可預知。
2018-2020年,中自科技的歸母凈利潤合計金額約為2.46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金額卻為-3.54億元,與歸母凈利潤存在近6億元的差距。其中,2020年,中自科技實現歸母凈利潤2.18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06億元,公司業績的走向與現金流流向明顯背離。
根據資產負債表,2019年年末,中自科技應收項目(應收賬款+應收票據)賬面價值約為2.64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26.4%。2020年年末,公司應收項目賬面價值大幅升至9.05億元,同比增長242.17%,超過同期營收增速84.78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公司應收項目占比升至35.1%。
而從客戶角度來看,大客戶對中自科技的業績增長貢獻“突出”。
招股書顯示,2018年,中自科技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合計約為2.25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67%。其中,公司對第一大客戶濰柴動力空氣凈化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收入約為9587萬元,占比28.49%。
2019年和2020年,中自科技對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分別增至8.25億元和23.21億元,占比升至82.42%和90.04%。其中,2019年起,中國重汽集團濟南橡塑件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重汽塑件公司”)成為中自科技第一大客戶,分別貢獻收入4.74億元和14.73億元,占當期營業總收入的48.2%和57.15%。同時,2020年,中自科技對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玉柴股份”)和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柴股份”)的銷售收入也分別增加了2.87億元和1.4億元。
經統計,2020年,中自科技的營業收入較上年增加了15.76億元,公司對中國重汽塑件公司、玉柴股份和上柴股份三家公司的銷售收入增加了14.17億元,占當期收入增加額的89.91%。通過向大客戶“集中”銷售的方式,中自科技實現了短時間經營業績的巨大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招股書,中自科技的銷售收入確認主要采用兩種模式,即入庫結算和上線結算。其中,入庫結算指客戶收到貨物后簽收確認內容及數量,并經雙方確認后結算;上線結算則是指客戶收到貨物后簽收確認內容及數量并暫存代管,待上線領用后提供實際耗用清單,并經雙方確認后結算。
與上線結算相比,入庫結算的確認方式更為直接。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對中國重汽塑件公司、玉柴股份和上柴股份三家公司的銷售均采用了入庫結算。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前的新三板招股書中,中自科技并沒有提及前述的入庫結算模式。新三板招股書顯示,2013-2015年,中自科技均使用了與上線結算模式相近的收入確認方式,即在客戶實際使用后,與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報酬發生轉移,客戶向公司提供使用清單后,中自科技才根據銷售合同、使用清單等確認產品銷售收入。
經營“瓶頸”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2019年12月以及2020年5-6月,中自科技進行了多輪股權轉讓。其中,2019年12月,中自科技以每股13.87元的價格引入銀鞍嶺英、博源新航以及盈鞍眾驊對公司增資9000萬元。增資完成后,銀鞍嶺英、博源新航、盈鞍眾驊分別持有公司7.44%、3.8%和0.15%股份,合計占比11.39%,對應公司整體估值7.9億元。
2020年5-6月,中自科技又以21.94元/股價格對外轉讓股權521.76萬股。其中,公司實際控制人陳啟章累計轉讓441.8萬股,合計對價9698萬元。以上述股權交易價格計,中自科技整體估值14.16億元。
根據對賭協議,中自科技及實際控制人陳啟章向博源新航、盈鞍眾驊、銀鞍嶺英承諾,2020年至2022年,公司的凈利潤累計金額將不低于2.16億元;同時,對于2020年5月至6月的入股股東,中自科技及陳啟章承諾,公司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88億元。
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中自科技累計實現凈利潤2.47億元,其中2020年實現凈利潤2.18億元。盡管公司在上市后終止了上述對賭協議,但僅就承諾利潤而言,中自科技簽訂的對賭協議完成也已無懸念。
然而,面對2021年上半年超過80%的業績下滑,公司未來的成長問題依舊不容忽視。
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重型天然氣車產量約為14.20萬輛。2020年,中自科技的天然氣重卡催化劑產品的銷售單價約為3.19萬元/個,對應行業細分市場容量為45.30億元。
同時,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中自科技共銷售天然氣催化劑產品6.89萬個,對應公司市場占有率約為48.55%。上述數據意味著,僅就天然氣催化劑產品而言,中自科技的銷售“天花板”已然臨近。在天然氣重卡銷量回落的背景下,中自科技的穩定經營和成長問題愈發凸顯。
首日破發后,科創板上市公司中自科技(688737.SH)再迎三連跌。10月22日,中自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價70.9元/股。上市當天,公司股價直線下行并最終報收66.03元/股,首日破發下跌6.87%;截至27日,中自科技上市四天股價累計縮水17.36%。
得益于天然氣重卡國六排放計劃的實施,中自科技在2019年迎來業績爆發,公司營業收入2019-2020年年均增長176.73%,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45.94%和152.27%。
但行業“陣風”過后中自科技經營業績隨即大幅“縮水”。2021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下滑54.61%和81.76%,與上市前的高增長對比鮮明。
截至目前,尚未出售的中自科技打新中簽投資者單簽浮虧已超過6000元。
精準“踩點”踏“風”上市
中自科技主營機動車尾氣處理環保催化劑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公司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
新三板掛牌前,中自科技的經營業績不佳。2013-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徘徊于1.2億元至1.6億元,期間公司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2517萬元。
2017年3月,中自科技宣布終止在新三板掛牌交易。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增至3.37億元,但歸母凈利潤虧損幅度擴大至5931萬元。
中自科技的產品主要應用于商用車領域,主要包括天然氣車和柴油車兩類。2018年,中自科技的天然氣車和柴油車用催化劑產品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34億元和1.46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9.91%和43.44%。
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重型柴油車國六標準分國六a和國六b兩個階段實施。其中,國六a階段,天然氣汽車于2019年7月1日起率先執行新計劃標準,城市車輛(主要在城市運行的公交車、郵政車和環衛車)和所有重型柴油車分別于2020年7月1日和2021年7月1日起實施。國六b階段,天然氣車輛及所有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車輛分別于2021年1月1日和2023年7月1日實施。
受新標準政策實施推動,2018-2020年,中國重型天然氣商用車銷量分別達到6.42萬輛、10.40萬輛、14.20萬輛,2019年和2020年同比分別增長61.99%和36.54%。
得益于此,2019年起,中自科技經營業績突飛猛進。招股書顯示,2019年和2020年,中自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0.01億元和25.77億元,同比增長197.54%和157.39%;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655萬元和2.18億元,同比增長254.94%和152.27%。其中,公司的天然汽車產品分別實現銷售收入7.61億元和21.99億元,同比增長467.91%和188.96%,占當期營收比重升至76.08%和85.37%。
2020年6月,中自科技正式提交了科創板上市輔導備案;2021年6月,公司科創板首發順利通過。憑借“階段性”的政策“利好”,中自科技在短時間內加速“躍進”,并最終精準“踩點”完成上市。
政策“風”過業績“褪色”
2021年上半年,中自科技的營業收入約為6.2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54.61%;歸母凈利潤為287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滑81.76%;扣非后歸母凈利潤2326萬元,較上年同期下滑86.31%。
同時,中自科技預計,1-9月,公司的營業收入為8.6億元至9.5億元,同比下滑57.48%至53.03%;歸母凈利潤為4500萬元至5400萬元,同比下滑75.33%至70.40%;扣非歸母凈利潤為3000萬元至3900萬元,同比下滑84.63%至80.02%。
由于業績增長有賴于行業的階段性爆發,中自科技經營業績由“高峰”迅速回落。除了行業趨勢,僅從現金角度來看,中自科技的業績下滑現象或許并非不可預知。
2018-2020年,中自科技的歸母凈利潤合計金額約為2.46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合計金額卻為-3.54億元,與歸母凈利潤存在近6億元的差距。其中,2020年,中自科技實現歸母凈利潤2.18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06億元,公司業績的走向與現金流流向明顯背離。
根據資產負債表,2019年年末,中自科技應收項目(應收賬款+應收票據)賬面價值約為2.64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26.4%。2020年年末,公司應收項目賬面價值大幅升至9.05億元,同比增長242.17%,超過同期營收增速84.78個百分點。受此影響,公司應收項目占比升至35.1%。
而從客戶角度來看,大客戶對中自科技的業績增長貢獻“突出”。
招股書顯示,2018年,中自科技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合計約為2.25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67%。其中,公司對第一大客戶濰柴動力空氣凈化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收入約為9587萬元,占比28.49%。
2019年和2020年,中自科技對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分別增至8.25億元和23.21億元,占比升至82.42%和90.04%。其中,2019年起,中國重汽集團濟南橡塑件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重汽塑件公司”)成為中自科技第一大客戶,分別貢獻收入4.74億元和14.73億元,占當期營業總收入的48.2%和57.15%。同時,2020年,中自科技對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玉柴股份”)和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柴股份”)的銷售收入也分別增加了2.87億元和1.4億元。
經統計,2020年,中自科技的營業收入較上年增加了15.76億元,公司對中國重汽塑件公司、玉柴股份和上柴股份三家公司的銷售收入增加了14.17億元,占當期收入增加額的89.91%。通過向大客戶“集中”銷售的方式,中自科技實現了短時間經營業績的巨大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招股書,中自科技的銷售收入確認主要采用兩種模式,即入庫結算和上線結算。其中,入庫結算指客戶收到貨物后簽收確認內容及數量,并經雙方確認后結算;上線結算則是指客戶收到貨物后簽收確認內容及數量并暫存代管,待上線領用后提供實際耗用清單,并經雙方確認后結算。
與上線結算相比,入庫結算的確認方式更為直接。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對中國重汽塑件公司、玉柴股份和上柴股份三家公司的銷售均采用了入庫結算。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前的新三板招股書中,中自科技并沒有提及前述的入庫結算模式。新三板招股書顯示,2013-2015年,中自科技均使用了與上線結算模式相近的收入確認方式,即在客戶實際使用后,與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報酬發生轉移,客戶向公司提供使用清單后,中自科技才根據銷售合同、使用清單等確認產品銷售收入。
經營“瓶頸”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2019年12月以及2020年5-6月,中自科技進行了多輪股權轉讓。其中,2019年12月,中自科技以每股13.87元的價格引入銀鞍嶺英、博源新航以及盈鞍眾驊對公司增資9000萬元。增資完成后,銀鞍嶺英、博源新航、盈鞍眾驊分別持有公司7.44%、3.8%和0.15%股份,合計占比11.39%,對應公司整體估值7.9億元。
2020年5-6月,中自科技又以21.94元/股價格對外轉讓股權521.76萬股。其中,公司實際控制人陳啟章累計轉讓441.8萬股,合計對價9698萬元。以上述股權交易價格計,中自科技整體估值14.16億元。
根據對賭協議,中自科技及實際控制人陳啟章向博源新航、盈鞍眾驊、銀鞍嶺英承諾,2020年至2022年,公司的凈利潤累計金額將不低于2.16億元;同時,對于2020年5月至6月的入股股東,中自科技及陳啟章承諾,公司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88億元。
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中自科技累計實現凈利潤2.47億元,其中2020年實現凈利潤2.18億元。盡管公司在上市后終止了上述對賭協議,但僅就承諾利潤而言,中自科技簽訂的對賭協議完成也已無懸念。
然而,面對2021年上半年超過80%的業績下滑,公司未來的成長問題依舊不容忽視。
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重型天然氣車產量約為14.20萬輛。2020年,中自科技的天然氣重卡催化劑產品的銷售單價約為3.19萬元/個,對應行業細分市場容量為45.30億元。
同時,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中自科技共銷售天然氣催化劑產品6.89萬個,對應公司市場占有率約為48.55%。上述數據意味著,僅就天然氣催化劑產品而言,中自科技的銷售“天花板”已然臨近。在天然氣重卡銷量回落的背景下,中自科技的穩定經營和成長問題愈發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