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違約來襲,當代置業房屋質量驚現“骨折”
來源:花朵財經
?
2021-10-26 21:04:49
從毗鄰債務違約邊緣,到發生實際性違約,當代置業只用了短短數十日。
10月26日,當代置業發布公告稱,一筆于2021年10月25日到期的美元票據,本金及應付利息的還款安排,未能于當日達成。
公司對此聲稱,是因房地產行業環境以及本集團最近面臨的COVID-19疫情等多種因素的不利影響導致預計之外的流動性問題。
然而細細看來,近期房地產市場雷聲四起,當代置業今日之危其實早有預感。
債務違約危機四伏
由于深陷流動性危機,當代置業近日在資本市場上發生的事兒十分之多。
公告顯示,公司本次發生違約的票據為于2021年10月25日到期的12.85厘美元票據,而上述票據為當代置業于2019年4月25日發行,發行規模在3億元的美元票據。
在此之前,當代置業曾發布延期償還該筆債務的公告。10月11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尋求將2021年10月25日到期、票息12.85%的優先票據贖回35%后,剩余部分到期日延長三個月,以改善流動性和現金管理,并避免任何潛在的償付違約。
這之后,當代置業的惡劣環境,開始接踵而至。10月12日,穆迪將公司的企業家族評級由“B2”下調至“Caa2”,將公司發行債券的高級無抵押評級由“B3”下調至“Caa3”,并將上述評級列入下調觀察名單。
面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評級機構穆迪調低公司評級,對當代置業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畢竟被穆迪下調評級,將意味著企業在公開市場融資難度的進一步加大,以及融資成本的可能性上升,對于已身處火海的當代置業而言,無疑等同火上澆油。
或許是為避免恐慌情緒影響到公司的股價,進而再次影響公司的外部融資環境,當代置業早早宣布了短暫停牌。10月21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已自上午九時起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短暫停止買賣,以待刊發一份載有本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
此前10月8日,當代置業旗下物業上市公司“第一服務控股”也曾宣告短暫停牌,以待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并守則刊發構成本公司的內幕消息公告。自此之后,當代置業醞釀出售物業公司紓困的市場猜測開始傳得沸沸揚揚。
踴躍拿地,負債驚人
作為總部位于北京商圈的當代置業,公司成立于2000年,并于2013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實現上市。如果按銷售額來看,近幾年當代置業的成長十分迅速。
2017年-2021年前9月,當代置業銷售金額分別為221.9億元、316.5億元、392.3億元、371.5億元、295.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3.92%、42.63%、23.95%、-5.30%、24.61%。與此同時,公司在地產行業中的排名分別為81、75、69、74、69,整體進擊趨勢了然。
對于當代置業市場地位的不斷提升,與公司拿地步伐明顯加快息息相關。2017年以來,當代置業一直保持平均每年約300萬平方米的土儲凈增長。即便來到2021年行業危機四起,上半年當代置業土儲仍相對去年底凈增長約200萬平方米。
但這種激進的擴張模式,不僅對公司的利潤貢獻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土儲規模上升需大量資金投入,還將公司帶入了債務壓頂的深淵。2017-2020年,當代置業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06億元、5.25億元、7.31億元、7.39億元,整體處于停滯增長狀態。
相對而言,激增的債務,所帶來的高利息支出,在不斷侵蝕當代置業萎靡的利潤。2017-2020年,當代置業的負債規模從381.54億元上升到了709.34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從52.35億元上升到了98.09億元,長期借款從52.84億元上升到了147.84億元。
從融資成本來看,當代置業的融資成本也十分驚人。2018-2020年,公司的平均融資成本分別為8.20%、9.90%和9.90%。2018年12月,公司發行的一筆1.5億美元優先票據,利率甚至高達15.5%,一度創下當時的亞洲紀錄。
難以保障的房屋質量
揮金如土過后,在當代置業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自家后院就已經著火了,發展至今,隨著公司的資金鏈條逐漸趨緊,并且發生實際性債務違約,當代置業的房屋質量似乎也出現了難以保障的勢頭。
4月11日,據媒體報道,從西安當代上品灣小區業主處了解到,交房當天他們被告知需要支付5萬元(含契稅+大修基金+房屋面積差價),且驗房只能帶2名家屬,不允許驗房師進入。與此同時,還有一位56歲業主在維權中,被推搡倒地,致4根肋骨骨折。
而在此之前,項目存在多個問題。比如,承諾人車分流、小區地面0車位,交房前卻被告知地面將建1千多個車位;宣傳時稱樓道公共精裝修,實際卻僅是白墻;此外,房子公攤面積高達34%左右;開發商隱瞞小區旁邊公墓,說是建公園墳地卻未遷走。而該樓盤2020年底曾因虛假宣傳被罰款7萬余元。
無獨有偶,同樣位于西安的當代宏府項目也曾出現三番五次推遲交房,且網上一直有資金斷裂停工的消息,業主到售樓部討要說法,負責人更當場叫囂“交不了房”,被指西安最牛開發商。
知乎上,還有號稱是當代嘉寶公園悅的業主指出,小區綠化也爛得一比。在360問答上有個問題,當代置業的房子好不好?網友的吐槽,可謂頗為精彩。
有網友直呼:“當代的房子墻體薄,隔音差,過個夫妻生活,樓上樓下都聽得見。照例也從來不做防水,房屋墻面瓷磚起包,維修組是一拖再拖,拖到保修期過了就可以不管了。”
從全國百強房企混到現在,看樣子當代置業也并不冤。然而,當公司資金鏈逐漸陷入困境,隨之房屋質量問題又迎面而來,或許也是時候警惕當代置業暗藏的巨大風險了。
10月26日,當代置業發布公告稱,一筆于2021年10月25日到期的美元票據,本金及應付利息的還款安排,未能于當日達成。
公司對此聲稱,是因房地產行業環境以及本集團最近面臨的COVID-19疫情等多種因素的不利影響導致預計之外的流動性問題。
然而細細看來,近期房地產市場雷聲四起,當代置業今日之危其實早有預感。
債務違約危機四伏
由于深陷流動性危機,當代置業近日在資本市場上發生的事兒十分之多。
公告顯示,公司本次發生違約的票據為于2021年10月25日到期的12.85厘美元票據,而上述票據為當代置業于2019年4月25日發行,發行規模在3億元的美元票據。
在此之前,當代置業曾發布延期償還該筆債務的公告。10月11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尋求將2021年10月25日到期、票息12.85%的優先票據贖回35%后,剩余部分到期日延長三個月,以改善流動性和現金管理,并避免任何潛在的償付違約。
這之后,當代置業的惡劣環境,開始接踵而至。10月12日,穆迪將公司的企業家族評級由“B2”下調至“Caa2”,將公司發行債券的高級無抵押評級由“B3”下調至“Caa3”,并將上述評級列入下調觀察名單。
面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評級機構穆迪調低公司評級,對當代置業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畢竟被穆迪下調評級,將意味著企業在公開市場融資難度的進一步加大,以及融資成本的可能性上升,對于已身處火海的當代置業而言,無疑等同火上澆油。
或許是為避免恐慌情緒影響到公司的股價,進而再次影響公司的外部融資環境,當代置業早早宣布了短暫停牌。10月21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已自上午九時起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短暫停止買賣,以待刊發一份載有本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
此前10月8日,當代置業旗下物業上市公司“第一服務控股”也曾宣告短暫停牌,以待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并守則刊發構成本公司的內幕消息公告。自此之后,當代置業醞釀出售物業公司紓困的市場猜測開始傳得沸沸揚揚。
踴躍拿地,負債驚人
作為總部位于北京商圈的當代置業,公司成立于2000年,并于2013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實現上市。如果按銷售額來看,近幾年當代置業的成長十分迅速。
2017年-2021年前9月,當代置業銷售金額分別為221.9億元、316.5億元、392.3億元、371.5億元、295.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3.92%、42.63%、23.95%、-5.30%、24.61%。與此同時,公司在地產行業中的排名分別為81、75、69、74、69,整體進擊趨勢了然。
對于當代置業市場地位的不斷提升,與公司拿地步伐明顯加快息息相關。2017年以來,當代置業一直保持平均每年約300萬平方米的土儲凈增長。即便來到2021年行業危機四起,上半年當代置業土儲仍相對去年底凈增長約200萬平方米。
但這種激進的擴張模式,不僅對公司的利潤貢獻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土儲規模上升需大量資金投入,還將公司帶入了債務壓頂的深淵。2017-2020年,當代置業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06億元、5.25億元、7.31億元、7.39億元,整體處于停滯增長狀態。
相對而言,激增的債務,所帶來的高利息支出,在不斷侵蝕當代置業萎靡的利潤。2017-2020年,當代置業的負債規模從381.54億元上升到了709.34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從52.35億元上升到了98.09億元,長期借款從52.84億元上升到了147.84億元。
從融資成本來看,當代置業的融資成本也十分驚人。2018-2020年,公司的平均融資成本分別為8.20%、9.90%和9.90%。2018年12月,公司發行的一筆1.5億美元優先票據,利率甚至高達15.5%,一度創下當時的亞洲紀錄。
難以保障的房屋質量
揮金如土過后,在當代置業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自家后院就已經著火了,發展至今,隨著公司的資金鏈條逐漸趨緊,并且發生實際性債務違約,當代置業的房屋質量似乎也出現了難以保障的勢頭。
4月11日,據媒體報道,從西安當代上品灣小區業主處了解到,交房當天他們被告知需要支付5萬元(含契稅+大修基金+房屋面積差價),且驗房只能帶2名家屬,不允許驗房師進入。與此同時,還有一位56歲業主在維權中,被推搡倒地,致4根肋骨骨折。
而在此之前,項目存在多個問題。比如,承諾人車分流、小區地面0車位,交房前卻被告知地面將建1千多個車位;宣傳時稱樓道公共精裝修,實際卻僅是白墻;此外,房子公攤面積高達34%左右;開發商隱瞞小區旁邊公墓,說是建公園墳地卻未遷走。而該樓盤2020年底曾因虛假宣傳被罰款7萬余元。
無獨有偶,同樣位于西安的當代宏府項目也曾出現三番五次推遲交房,且網上一直有資金斷裂停工的消息,業主到售樓部討要說法,負責人更當場叫囂“交不了房”,被指西安最牛開發商。
知乎上,還有號稱是當代嘉寶公園悅的業主指出,小區綠化也爛得一比。在360問答上有個問題,當代置業的房子好不好?網友的吐槽,可謂頗為精彩。
有網友直呼:“當代的房子墻體薄,隔音差,過個夫妻生活,樓上樓下都聽得見。照例也從來不做防水,房屋墻面瓷磚起包,維修組是一拖再拖,拖到保修期過了就可以不管了。”
從全國百強房企混到現在,看樣子當代置業也并不冤。然而,當公司資金鏈逐漸陷入困境,隨之房屋質量問題又迎面而來,或許也是時候警惕當代置業暗藏的巨大風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