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沖擊波下;春立醫療的高毛利、高增長時代一去不返?
來源:中訪網
?
2021-10-08 08:43:25
在此次集采中,春立醫療的膝關節產品首年采購需求量為18909個,涉及市場規模約為1.51億元。以此估算,落標此次集采,可能導致春立醫療失去約1.51億元的市場份額。
集采沖擊波下,任何被波及的醫藥和醫療器械產品的高毛利都會被“削平”,而且這一趨勢不可逆轉。
春立醫療丟標膝關節集采,股價連續下跌
9月14日,首次國家人工關節集采結束,春立醫療落標膝關節產品。2020年,春立醫療來自膝關節收入為1.56億元,占收入比重為16.62%,是其第二大主營業務。
在此次集采中,春立醫療的膝關節產品首年采購需求量為18909個,涉及市場規模約為1.51億元。以此估算,落標此次集采,可能導致春立醫療失去約1.51億元的市場份額。
受集采落標影響,春立醫療的股價在隨后的9月15、16日兩個交易日分別大跌17%和8.21%。在9月17日微漲2.51%后,春立醫療的股價又在隨后4個交易日中連續下跌。截止9月24日,春立醫療收盤價下跌為15.74港元,市值僅54.44億港元。
春立醫療采取了補救措施。9月22日,春立醫療宣布與貝思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貝思達所有膝關節產品將由春立醫療全程代加工生產。簡單地說就是,春立醫療將為中標膝關節產品的貝思達代工。
這樣,春立醫療算是保住了部分漆關節產品市場份額。但是,代工的毛利就偏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競爭對手,只能算“亡羊補牢”的權宜之計。
髖關節產品價格“腳踝斬”
在首次國家人工關節集采中,春立醫療成功中選3個髖關節產品。2020年,春立醫療來自髖關節為6.72億元,占收入比重分別達71.64%,是春立醫療份額最大的主營業務。
此次集采中標讓春立醫療成功保住了最大主營業務的市場份額,但其產品價格也被“腳踝斬”。信息顯示,集采中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降幅高達8成。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春立醫療的公司毛利率由去年同期70.79%增加至76.51%。集采之后,雖然仍然保留了一定利潤,但春立于醫療的高毛利必然一去不返。進入集采,價格“腳踝斬”;不進集采,丟失市場份額。春立醫療根本就是別無選擇。
春立醫療的高增長期結束?
春立醫療是人工關節領域的頭部企業之一,在本土企業中排名第二。行業排名第一的是愛康醫療,排名第三的是威高醫療。值得注意的是,春立醫療的主要競爭對手愛康醫療、威高醫療全部中標了首次人工關節集采,或讓后兩者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
實際上,春立醫療在集采之前就有增速放緩的趨勢。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4.83億元,同比增加18.59%;歸母凈利潤1.56億元,同比增加33.14%。上述增速看似不錯,其實這是在去年低基數的情況下實現的。2018年至2020年,春立醫療實現分別營收4.98億元、8.55億元和9.38億元,同比增長65.8%、71.78%和9.63%。
對比之下可以看出,春立醫療的業績增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滑。
此次集采的結果,或將進一步沖擊春立醫療的業績增速。面對不利局面,春立醫療可以加大未集采產品線的布局,例如脊柱植入產品。但是這類產品在春立醫療的營收占比仍不高,且未來不排除加入集采的可能性。
春立醫療也可以加大研發,研發出更多新品增收,或者在原有產品線上研發出高端產品以開拓海外和私立醫療市場。招股書顯示,春立醫療的在研產品主要包括髖關節產品改進型、膝關節產品改進型、脊柱系列產品、鉭技術系列產品、肩肘踝關節系列產品、創傷系列產品、齒科系列產品等。
但研發新品也充滿挑戰,因為醫療器械有著研發投入大、時間長的特征。部分新品甚至可能出現上市后利潤都覆蓋不了研發成本的極端情況。2018年至2020年,春立醫療研發費用率分別為7.12%、6.75%和7.74%,研發費用占比在行業中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研發投入不高,或影響春立醫療的未來業績。反觀其對手愛康醫療,后者的業務模式與春立醫療近似,但是營收更高,且其代表研發成果水平的注冊證書數量是春立醫療的4倍有余。
集采沖擊波下,任何被波及的醫藥和醫療器械產品的高毛利都會被“削平”,而且這一趨勢不可逆轉。
春立醫療丟標膝關節集采,股價連續下跌
9月14日,首次國家人工關節集采結束,春立醫療落標膝關節產品。2020年,春立醫療來自膝關節收入為1.56億元,占收入比重為16.62%,是其第二大主營業務。
在此次集采中,春立醫療的膝關節產品首年采購需求量為18909個,涉及市場規模約為1.51億元。以此估算,落標此次集采,可能導致春立醫療失去約1.51億元的市場份額。
受集采落標影響,春立醫療的股價在隨后的9月15、16日兩個交易日分別大跌17%和8.21%。在9月17日微漲2.51%后,春立醫療的股價又在隨后4個交易日中連續下跌。截止9月24日,春立醫療收盤價下跌為15.74港元,市值僅54.44億港元。
春立醫療采取了補救措施。9月22日,春立醫療宣布與貝思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貝思達所有膝關節產品將由春立醫療全程代加工生產。簡單地說就是,春立醫療將為中標膝關節產品的貝思達代工。
這樣,春立醫療算是保住了部分漆關節產品市場份額。但是,代工的毛利就偏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競爭對手,只能算“亡羊補牢”的權宜之計。
髖關節產品價格“腳踝斬”
在首次國家人工關節集采中,春立醫療成功中選3個髖關節產品。2020年,春立醫療來自髖關節為6.72億元,占收入比重分別達71.64%,是春立醫療份額最大的主營業務。
此次集采中標讓春立醫療成功保住了最大主營業務的市場份額,但其產品價格也被“腳踝斬”。信息顯示,集采中擬中選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降幅高達8成。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春立醫療的公司毛利率由去年同期70.79%增加至76.51%。集采之后,雖然仍然保留了一定利潤,但春立于醫療的高毛利必然一去不返。進入集采,價格“腳踝斬”;不進集采,丟失市場份額。春立醫療根本就是別無選擇。
春立醫療的高增長期結束?
春立醫療是人工關節領域的頭部企業之一,在本土企業中排名第二。行業排名第一的是愛康醫療,排名第三的是威高醫療。值得注意的是,春立醫療的主要競爭對手愛康醫療、威高醫療全部中標了首次人工關節集采,或讓后兩者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
實際上,春立醫療在集采之前就有增速放緩的趨勢。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4.83億元,同比增加18.59%;歸母凈利潤1.56億元,同比增加33.14%。上述增速看似不錯,其實這是在去年低基數的情況下實現的。2018年至2020年,春立醫療實現分別營收4.98億元、8.55億元和9.38億元,同比增長65.8%、71.78%和9.63%。
對比之下可以看出,春立醫療的業績增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滑。
此次集采的結果,或將進一步沖擊春立醫療的業績增速。面對不利局面,春立醫療可以加大未集采產品線的布局,例如脊柱植入產品。但是這類產品在春立醫療的營收占比仍不高,且未來不排除加入集采的可能性。
春立醫療也可以加大研發,研發出更多新品增收,或者在原有產品線上研發出高端產品以開拓海外和私立醫療市場。招股書顯示,春立醫療的在研產品主要包括髖關節產品改進型、膝關節產品改進型、脊柱系列產品、鉭技術系列產品、肩肘踝關節系列產品、創傷系列產品、齒科系列產品等。
但研發新品也充滿挑戰,因為醫療器械有著研發投入大、時間長的特征。部分新品甚至可能出現上市后利潤都覆蓋不了研發成本的極端情況。2018年至2020年,春立醫療研發費用率分別為7.12%、6.75%和7.74%,研發費用占比在行業中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研發投入不高,或影響春立醫療的未來業績。反觀其對手愛康醫療,后者的業務模式與春立醫療近似,但是營收更高,且其代表研發成果水平的注冊證書數量是春立醫療的4倍有余。